不痛不痒就是脂肪瘤?30岁男子大腿肿物疯长到橄榄球般大,罕见的脂肪肉瘤在作祟

“当时发现的时候,没有疼痛瘙痒并未在意,以为只是脂肪瘤。”小王是在18岁时就发现大腿内侧有个鸡蛋大小的肿物。最近2年,肿物长大的速度越来越快。依然不痛不痒,但是肿块却影响了日常穿衣、正常运动。
在家人的不断催促下,小王来到了仁济医院整形外科门诊。
检查结果让所有人一惊:肿瘤直径巨大,环绕大腿,无法通过查体了解肿瘤基底部的状况。增强核磁的检查结果显示:左大腿内侧肌间隙内巨大占位(20cmx15cm),肿瘤内部呈现较厚、不规则且有强化的分隔。
核磁共振影像:
瘤体呈不均匀高信号(箭头所指瘤体颜色亮白),瘤体内可见大量絮片状、团块样信号强化,内部多分隔
为了能尽早明确诊断、协助制定治疗方案,整形外科在数字影像导航下实施活检,病理结果显示:不是脂肪瘤,是黏液样脂肪肉瘤。
不幸中的万幸是,经过仁济医院皮肤与软组织肿瘤MDT(多学科协作)讨论后,肿瘤科、整形外科、病理科等专家们一致意见:小王的肿瘤局部浸润生长,目前没有转移证据,应积极手术,术后配合综合治疗。  
在多科室的密切配合下,小王接受了下肢间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及下肢软组织重建手术。
手术中,整形外科执行主任陈蕊带领团队仔细分离股前及股内侧肌群,游离股动脉、股神经、股内侧神经等重要解剖结构,快速病理提示肿瘤旁肌肉切缘无肿瘤残余,橄榄球般大小的瘤体完整切除!
陈蕊团队再接再厉将直径近40cm的下肢创面仔细止血,确认重要血管、神经结构完整后,游离股薄肌肌瓣填充术区缺损,自深筋膜层逐层减张缝合,重建创面组织结构,手术一气呵成。
术后,小王在放疗科主任白永瑞团队的带领下接受放射治疗。小王慢慢恢复了正常生活:日常健身、工作、陪伴孩子。每隔3个月,小王会来到整形外科门诊除了完成肿瘤复查,还会像老朋友一样向医生们介绍最近的生活变化。 
“脂肪肉瘤”和“脂肪瘤”只相差一个字,可有着良恶性肿瘤的巨大差别。
陈蕊介绍,脂肪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可以分为6类;包括非典型性脂肪瘤样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黏液样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和黏液样多形性脂肪肉瘤。跟其他肿瘤一样,脂肪肉瘤的病因并不明确,考虑跟外伤、放射线、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相比于脂肪瘤通常发生于皮肤和皮下来说,脂肪肉瘤的位置通常比较深,可达肌肉的筋膜附近。
小王的疾病属于黏液样脂肪肉瘤,多发于年轻人,好发于四肢。快速增大的皮肤下软组织肿瘤,不能排除恶性可能,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尽早明确诊断和治疗。
“通过早期、及时、有效的综合干预,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恢复健康生活。”陈蕊指出,仁济医院整形外科在诊断、治疗软组织恶性肿瘤中具有深厚、丰富的临床经验。外科手术是治疗软组织肉瘤的最有效方法,脂肪肉瘤复发率较高,首次手术复发率达20%,二次手术复发率达44%,因此第一次手术切除就尤为关键。
另外,大家熟知的脂肪瘤只是脂肪细胞的过度增殖,是人体最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发病率在1%-2%之间,发病高峰位于30-50岁。对位于皮肤表浅部位的脂肪瘤,无痛痒症状、小于5cm者、无美观要求、无快速增大表现,市民可以医院门诊随访就诊。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脂肪瘤短时间内快速长大、或影响日常美观、或伴有局部肿胀酸痛不适、或直径大于5cm者,也需要尽快前往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