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11个“镇馆之宝”来了,你最想听谁的故事?

在荆楚大地上,文物绚若星辰,我们看一件文物,也能洞悉到一段历史,TA们都是灿烂文明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传承。
今天(5月17日),2024年武汉“5·18国际博物馆日”暨“镇馆之宝·馆长说”活动启动,武汉11家博物馆馆长携“镇馆之宝”与观众零距离“对话”。这11件“镇馆之宝”都有哪些故事,一起来看。
01 武汉博物馆
明·仇英《竹梧消夏图》
图片
《竹梧消夏图》,望图清凉一夏。这幅画是明四家之一仇英围绕“消夏”这一主题创作的。在《竹梧消夏图》中,山石池塘、竹林梧桐、亭台水榭、云烟缥缈,画面古朴典雅又充满生机,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上林荫深处,两位隐士端坐于绣墩之上,晤言一处。惠风和畅,修竹摇曳,簌簌有声,神清气爽,心驰神往之。
仇英生于明代正德初或弘治末年,擅画人物、界画,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
02 武汉革命博物馆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陈潭秋相关的珍贵文物
图片
陈潭秋用过的茶壶。
在武汉革命博物馆,收藏有一套陈潭秋用过的茶壶和茶盘,是当时陈潭秋在武汉革命实践活动的见证。
陈潭秋,湖北黄冈县(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人,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陈潭秋常与革命战友围桌茶会,运筹帷幄。在他们的领导下,武汉地区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风起云涌。1923年初,陈潭秋代表武汉党组织率团前往郑州,参加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回汉后发动武汉各界民众,全力支援以汉口江岸为中心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点。
陈潭秋还利用来湖北女师教书的机会,努力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启发学生的觉悟,鼓励她们投入妇女解放斗争的行列。也是在这一过程中,陈潭秋与徐全直相识相知,结下革命友谊,两人于1925年结成伉俪。这套茶壶、茶盘也是两人共同使用过的。
03 辛亥革命博物馆
《王汉烈士画像》
图片
王汉烈士是清末的湖北革命运动中,一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这幅珍贵的画像,讲述着他的故事。
王汉,湖北蕲水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他的父兄皆为当地知名文士,受家庭影响,王汉自幼学习经史,旧学扎实。随着《革命军》《猛回头》等革命书刊流入到武汉地区,在湖北成立了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科学补习所被查禁后,王汉与胡瑛将枪械运至鹦鹉洲藏匿。之后,他们决定刺杀清朝户部侍郎铁良。临行前,王汉为新婚妻子留下别内诗,“若使断头成永诀,愿卿含笑贺孤魂”,表现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04 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
中山舰
图片
中山舰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艘有近百年历史的军舰,它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1910年清政府向日本三菱长崎造船所订购的,1913年完工返国,被编入北洋政府海军。中山舰虽然吨位不大,但却以它特有的历史而成为名舰:1915—1916年,永丰舰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了护国讨袁运动,首创义举,随后它又经历过“护法运动”“东征平叛”“孙中山蒙难”“中山舰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
中山舰在1938年10月武汉保卫战中,被日军击沉于今天的武汉市江夏区金口水域。1997年,中山舰被打捞上岸后,又历经了十余年的时间,才成为人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05 江汉关博物馆
江汉关钟楼
图片
说起武汉最著名的钟楼,必定是江汉关大楼。它伫立在江边百年之久,见证了两岸的高楼拔地而起,也在一次次的钟声中敲响日升月落。
江汉关大楼于1924年1月落成,含主楼4层、钟楼5层,以45.85米的高度,霸榜武汉第一高楼60多年。整个建筑具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流行风格。底层主体建筑为正方形五层结构,外墙用麻石砌筑,门前的台阶有23级,上面还有汉白玉踏步5级,庄重雄伟。
2015年,江汉关大楼改造成博物馆后,正式对公众开放。
06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铜带鋬觚形器
图片
这个造型奇特的文物,全世界仅此一件!
铜带鋬觚形器是武汉盘龙城遗址杨家湾17号墓出土文物。长口径14厘米,通高18.5厘米。器物口部与铜角类似,有两流向外张开;器物腹部外侧安装有一个装饰兽面纹的鋬把,下腹部近圈足的部位装饰一周阳线兽面纹;器身中空,横截面为扁圆形,容积约440毫升。
在盘龙城青铜遗迹出土的青铜器文物,让后世得以了解中原王朝在南方的经略开发,说明盘龙城已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以及大规模的青铜器生产基地,其青铜文明已形成完整系统。此外,盘龙城的青铜铸造技术、艺术审美、精神信仰也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
07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
图片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作为纪念馆最珍贵的不可移动文物,是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是我党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历史见证。
该旧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165-171号,由中共中央机关旧址以及与其毗邻的唐生智公馆、怡和洋行公寓三座老建筑组成,占地面积249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71.39平方米。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复原陈列展览,恢复了192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办公室、中共中央秘书厅办公室、陈独秀办公室及卧室、蔡和森办公室及卧室等原貌,再现了中共中央在此办公和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等领导人在此工作居住的情景,形象直观地讲述了发生在老房子里的红色故事。
2021年6月,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被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命名为“100个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08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
1980年邓小平题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馆标
图片
1927年8月7日,在汉口今鄱阳街139号一栋黄墙红瓦的西式公寓中,中共中央紧急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史称“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大革命失败的白色恐怖笼罩下,召开的一次紧急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共党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978年8月7日,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的重要窗口。
值得一提的是,在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大门的门楣上,悬挂着一块红底金字的牌匾,上书“八七会议会址,邓小平题”。这是1980年5月20日,邓小平在北京家中为纪念馆亲笔题写的。
1994年11月,该题字经国家文物局近现代历史(革命)文物鉴定确认专家组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09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图片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57号,是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学意义的国家三级博物馆。它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也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纪念,见证了一个民族的不屈不挠和英勇斗争。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为八路军、新四军筹备军饷和各种军需物资,开展宣传工作,动员人民群众,参加了抗日战争,输送了大批爱国青年赴延安和抗日前线,并热情接待了国内外各界人士,阐明我党抗日主张,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活动,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纪念馆,陈列着周恩来使用过的毛毯、董必武穿过的背心、工作人员佩戴的证章、长江局交通用皮箱等300余件展品、老照片,献金运动、陈怀民纪录片等影像资料,叙说着党领导人民抗战的辉煌历史和武汉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业绩。
10 晴川阁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
禹稷行宫“凤字牌”
图片
这个“凤字牌”流传着一段佳话。传说大禹妻子涂山氏在大禹即将去治理天下洪水时,请玉匠按照她的设计制作了一块玉牌,以保佑大禹治水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大禹治水成功,平安归来,人们认为这块玉佩护身符功不可没。后来修建大禹庙,匠人就按照传说中涂山氏设计的玉佩图案,制作了“凤字牌”,悬挂在大禹庙中。
目前,晴川阁禹稷行宫垂花门上就悬挂着一块“凤字牌”。“凤字牌”上穿插雕刻着祥龙、宝珠、蝙蝠、铜钱等生动图案,包含着“龙凤呈祥”“双龙戏珠”“福寿双全”的吉祥寓意,将古人运用“谐音寓意”来祈求吉祥福祉的美好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
禹稷行宫是晴川阁建筑群中祭祀大禹和后稷的殿堂,也是武汉地区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构建筑,占地面积380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院落式布局。
11 长江文明馆
曾国第一剑——曾侯昃剑
图片
这就是“曾国第一剑”的模样,长约67厘米,剑格为菱形薄格,剑茎呈喇叭形带两道凸箍,剑首为圆盘形。剑茎圆形凸箍表面装饰有细密的夔纹,纹饰间还残存有绿松石片。
它是曾国青铜器中首次出现的铸有曾侯之名的剑,剑身铭文表明其器主为一代曾国国君——曾侯昃。
学者此前已经依据随葬品的形制特征,对历代曾侯的世系进行了推定,基本可以得出曾侯昃→曾侯得→曾侯舆→曾侯戉阝(音同越)→曾侯乙的序列。也就是说,曾侯昃为早于曾侯乙前四代的曾侯,曾侯昃剑的铸造年代基本可以推定为春秋晚期。
(长江云新闻记者 谢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