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渣、炒琪及其他 | 郁土

图片
南通友人寄来了家乡的特产:如皋的猪肉渣(上图),其形状类似干煎小黄鱼,而滋味别样。放入空气炸锅中略微加热,吃着真是满嘴喷香。此肉渣为五花肉熬制而成。由此味道就想起了少时所吃的肥猪肉渣。
那还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队时期,一年到头吃不上几次猪肉,春夏之交,往往有断粮之虞。家中的食油是棉花籽油,装在一个小口大腹黑色陶罐中,一年仅此一罐,所以每次炒菜,妈妈仅放一丁点,炒出的菜自然不香。星期天,在县城工作的爸爸回来,偶尔下厨炒菜,一下子就放好几小勺油,炒出的菜当然香了。可那只能偶或为之,还要冒着被妈妈埋怨的风险。
记得到了冬天,爸爸会拿家里也不富裕的玉米,下河南,换一点白面与肥猪肉回来。晋南农村虽也产小麦,可全家每年也就能分几十斤,只有逢年过节才舍得吃。家里也养猪,我和弟妹课余时间负责拔猪草。粮食人都不够吃,所以猪只能以食草为主,不长膘,全是瘦肉,也舍不得杀了吃,养到一定时候,就会拉去收购站卖了钱以补贴家用。家里自然也养了几只鸡,散养,白天任其在院子里四处溜达觅食,晚上才圈进鸡窝里,主要是防止黄鼠狼的伤害。所下鸡蛋也舍不得吃,拿去卖了。兄弟姐妹过生日时,过生日者有两只白煮蛋,其他人一只。生日蛋糕是直到我结婚成家后方才吃上的。至于牛奶,是1984年8月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单位有人订才知道的。记得冬天早晨去上学,手里捧着个放在炉台上炕了一夜的热乎乎的蒸红薯作为早餐的。人民公社时期晋南农村人家的日常生活如此。今日人们习以为常的早餐如大饼、油条、包子、豆浆,小馄饨、大馄饨、烧卖、生煎,抑或面包、牛奶等,在当时的晋南农村人看来无疑天方夜谭。
还是回到肥肉渣上来吧。从河南换回来的肥猪肉自然是舍不得吃的,到了晚上,妈妈在卧室里的煤炉上搭锅,将这些肥肉炼油。我和弟妹们就围在一旁,等着吃炼油剩下的肉渣,刚出锅的肉渣,那个香啊,真是难以言表,简直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了。至于炼出的猪油,主要用来炒菜,以弥补棉花籽油的不足。当然,猪油炒的菜也比棉花籽油炒的要香。另外,还可用滚烫的猪油泼辣椒面,吃面条时放点进去,又香又辣。记得我去同学国栋家串门,他妈妈下面条给我吃,桌子上就放着一小碗猪油泼辣子,我用筷子蘸一点,拌进面条里,哧溜哧溜地吃着,那个香啊。
当年的肥猪肉渣毕竟是肥肉炼剩下的产物,里面没有瘦肉,个头又瘦又小,远不及如皋所产五花肉渣丰满。其外包装上写着“源自世界长寿之乡”——原来江苏如皋也是出寿星的地方啊。
图片
又茶几上放着侄女自老家带来的素食舜粸,别名炒琪、面豆,产自山西省垣曲县。此物少时逢年过节也吃过的,小茴香味。其制作过程同样极富特色,不用油炒,而用黄土。
黄土?是的,黄土高原上所特有之黄土。其取土于崖沟中间纯净的黄土,自地质年代形成之后便无任何污染,然后敲碎,过筛,再筛,放入大铁锅中烧热。然后和面,将面团擀至五毫米左右厚,切丁,放入滚烫的黄土中翻炒,当其翻炒之时,滚烫粉状的黄土如开水一般。待面丁炒熟后,用笊篱捞出,过筛,其成品呈土黄色。
与此相类似的便是石头饼,将面饼放在滚烫的小石子上烤熟。均为就地取材,别处所无也。然因为家家户户所分得的小麦不多,故而此物也只能偶尔吃到,在当时算是奢侈品了,因为少时基本上没吃过炒花生米、葵花籽之类。小我六岁的内弟曾言“小时候还以为香蕉是玩具呢”,而岳父母还都是中学教师。这些困难时代的陈年往事,在今日的少年儿童听来,仿佛是远古时代的传说吧,其实它离今日也不过才半个世纪而已。
晋南的传统名点又有闻喜煮饼,煮者油炸也,其主要原料为面粉、蜂蜜、小磨香油、糖稀及红白糖等,其形状似圆月,外皮粘白芝麻。鲁迅先生曾将其写入小说《孤独者》,“我提着两包闻喜名产的煮饼去看友人”,可见其声名远扬。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物资匮乏,人们日常饮食缺油少糖,普遍营养不良,此物无疑是大补之品,也是难得之货。可在今日,许多人高血糖,闻糖色变,其受欢迎的程度自然也就下降不少。
如皋五花肉渣的香味,勾起了我对少时所吃美味的记忆,才有了上述文字。北方的点心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不好与江南的相比。出生于绍兴的知堂曾写《北京的茶食》,结论是北京没什么好吃的点心。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晋南农村自然又不好与北京相比。可即便如此,那肥肉渣、面豆的滋味都深入骨髓,终生难忘,亦如上海人对小馄饨、油墩子的记忆一般吧。
  二〇二四年四月十六日上午  
  作者:郁土
文:郁 土图:郁 土编辑:钱雨彤责任编辑:舒 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