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1600米的山上有群“天空守望者”:记录上万只猛禽过境成都

离开高楼林立的城市,向西,车轮滚动在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衔接处,穿过漫长的隧道和河谷高桥,眼前就是茫茫雪山。春节来临,白色的积雪融化,万物在绿意中复苏。
海拔1200米处,文偲瑞对着后视镜捋了捋遮阳帽,推开车门,她举目仰视,几十只雄鹰正在空中往北飞。“好美!”她感叹着,把望远镜举到眼前,鳞片状的羽毛清晰可见,“它们很多来自东南亚,途经成都,去遥远的西伯利亚繁殖下一代。”
在村民提供的小屋里安顿好行李后,文偲瑞开启为期约两个月的猛禽监测工作。这个春季,她作为成都观鸟会的志愿者,在崇州龙门山的群峰间日夜守候,记录着每一只在她眼前飞过的猛禽,也看山樱开落、树叶生长,同时协助森林公安开展反盗猎工作。
春季的迁徙从3月中旬开始,一直持续到5月下旬。截至5月15日,文偲瑞与另三名志愿者,已记录过境猛禽32种、12288只。他们的工作,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猛禽的种类、数量、分布乃至迁徙规律,促进猛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图片
▲过境成都的褐冠鹃隼 摄影:沙丁鱼
和鸟儿们“say hi”
龙门山是鸟类迁徙的通道
在中国已知的鸟类迁徙通道中,沿中亚-南亚路线和东亚-澳大利西亚路线迁徙的鸟类,可能会选择龙门山作为通道。
每天早晨,文偲瑞、范仁和、陆逊杰等几名志愿者,都会从海拔1200米的山腰,经过一条泥泞的山路,再爬990阶步梯,抵达海拔1600米的山顶观景台,那里也因而得名“990”。每一次攀登,都是为了更接近天空,更接近那些翱翔在天空的猛禽。文偲瑞第一次登“990”的途中,就看到了难得一见的黑颈鹤迁徙。
每爬一阶,仿佛在向即将见到的鸟儿们“say hi”。
三月中旬的龙门山,阴雨绵绵,在监测的第一周,他们记录下17种、419只猛禽过境。其中有难得一见的白头鹞,是龙门山观测点的首次记录。3月底有两个完整的晴天,也迎来了本次监测活动的第一个高峰,28日全天记录到超700只猛禽过境,普通鵟达到496只,当天迎来了今春第一只凤头蜂鹰。
图片
▲过境成都的凤头蜂鹰 摄影:沙丁鱼
范仁和曾参加过青海和广东的猛禽研究项目,有着丰富的监测经验。当上山的摄影爱好者们看到群鹰在天空上演壮观的“鹰柱”时,他会告诉大家,这是群鹰在随着热气流上升盘旋:“尽管科学家并不完全清楚鸟类是如何感知并利用热气流进行飞行的,但可以确定的是,鸟类具备识别和利用气流的能力,无论是热气流还是冷气流。”
纸、笔、计数器、温湿度计、对讲机、折叠椅等,是他们主要的装备。除了记录猛禽的数量,还要记录各个时段的阴晴、风速、风向、气温等天气信息,这直接影响猛禽的过境情况。因此,他们在山顶还会用身躯去体会刮风、下雨、起雾和暴晒。
初识猛禽的文偲瑞总结说,一般气温超过15℃才会有猛禽出现;阴天猛禽过境的情况未必比晴天差,很多气压或温度较低的时候,可以看到猛禽“贴脸”飞过,它们或回头望向自己,或是伸出脚趾头挠痒痒,可爱极了。
“遥望鸟儿们的背影,我祝福它们旅途顺利。”文偲瑞说。
图片
▲群鹰盘旋 摄影:沙丁鱼
观测猛禽过境
他们协助开展反盗猎工作
猛禽过境,盗猎分子也蠢蠢欲动。
“听,有枪声。”范仁和的表情凝重起来,他常常在这种时候,祈祷那些低飞的鸟儿飞得再快一点。他告诉记者,除了观测猛禽,他们还有项重要的任务,是记录盗猎的强度并及时向警方报告,协助反盗猎工作。
延绵近千公里的山脉,盗猎分子藏匿在密林之中,许多地方都传出过猎枪的声音。往往,枪声出现时,洪亮的警笛也会在山林中回响,让盗猎分子望而却步。巡防工作则是悄无声息地进行,五月的一个上午,记者跟随崇州市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崇州市规自局、成都观鸟会及当地退伍军人组成的队伍,进山巡防。
森林警察大队仝官平大队长,提着约20斤重的侦查设备走在队伍前头。许多路是人迹罕至的野路,需要不断穿越密布的荆棘,徒步在湿滑的石头上,再攀爬陡峭的山坡。仝官平介绍,每年秋冬季,其大队都会组织巡防工作,保护候鸟安全迁徙。据介绍,经过长期巡防和侦查,近年已逮捕4名盗猎分子,缴获枪支、子弹若干。
图片
▲警方在山林里巡防
盗猎的背后,是一条隐秘的黑色产业链。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每售卖一只凤头蜂鹰,盗猎分子可非法获利几百元。这些不幸的凤头蜂鹰,可能会被端上餐桌,也可能被制成“药材”。对此,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营养科医师董洪利告诉记者,食用野生动物不仅不能治疗疾病,还可能带来众多健康风险,例如感染寄生虫、传染病等。
据悉,在龙门山猛禽监测点所处的大坪村,已建立起公安、规自局、观鸟会、村民等多方组成的反盗猎联防机制。5月12日,记者看到,他们在村里的露营地摆起坝坝宴,发放野生动物保护宣传资料,开展知识问答活动,广泛深入地科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图片
▲当地村民参加科普活动
风餐露宿
他们乐在其中
为什么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对于文偲瑞来说,答案很简单:“如果地球上只有人类,那该多无聊?”
小时候,文偲瑞就喜欢看关于大自然的纪录片。在图书馆闲逛时,她看过很多博物类的书,发现原来已经有许多人很细致地观察过各种各样的鸟儿。看到那些漂亮的图册,她也想去野外看一看鸟儿长什么样。
几个月前,在上海工作多年的文偲瑞回到四川,利用待业的空窗期,她毅然报名参加猛禽监测志愿工作,暂别都市高速的生活节奏。在山野中,她常常歆羡于鸟儿们自由的样子。
图片
▲文偲瑞
范仁和是甘肃人,2014年读大学时,他在学生社团里参加了观鸟小组。观察鸟儿繁育、成长到自由飞翔的过程,让他感到具象而有趣,深深地被大自然的魅力吸引。于是,他长期奔波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各地做观测、保护鸟类的志愿工作。“我羡慕鸟类的自由,它们在繁衍后代后,会各自自由飞翔。”
长期待在山上“看鸟”,这样的生活难以被父母理解。范仁和告诉记者,在家乡的村子里,他是少有的大学生,父母更希望他找一个稳定的工作,“虽然他们不理解,认为这是一件让他们脸上无光的事,但我选择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文偲瑞的父母也担心她在山上过得不安稳。父母的担心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一开始,他们居住的小屋里只有几张床,交通全靠一辆二手摩托车,购买生活物资需要开车很远到山脚下的小镇。在爱心人士的捐助下,小屋才渐渐添置了微波炉、电饭煲、洗衣机等物资,二手摩托车也变成了小型SUV,生活上的困难基本解决。
范仁和说,他也很理解父母担心他风餐露宿,因此他每周都会向家里报平安。5月12日是母亲节,他专门给妈妈打视频电话祝她“母亲节快乐”。手机屏幕内外,范仁和与妈妈都笑开了花。
图片
▲范仁和
生态环境向好
成都累计记录到577种鸟类
一千只猛禽在头顶飞过是什么感觉?
5月,是凤头蜂鹰集中过境成都的高峰时间。5月6日,龙门山监测点记录了985只凤头蜂鹰,记录各种猛禽总数达到1048只。5月12日,记录各种过境猛禽的数量超过2000只,范仁和说,这一天他按计数器,手都按痛了。截至5月15日,成都观鸟会的志愿者们已记录过境猛禽32种、12288只,观鸟爱好者们也屡屡记录下鹰群盘旋上升的“鹰柱”壮观景象。
据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介绍,每年的特定时节,数以亿计的鸟儿沿着有规律的、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长距离往返,这些鸟就是“候鸟”。在全球9条主要的候鸟迁飞通道里,有4条经过我国境内,分别是西太平洋迁飞通道、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中亚-南亚迁飞通道、和西亚-东非迁飞通道。其中,被观测并记录下来的候鸟种类和数量约占全球的20%~25%。因此,在我国,你有机会看到世界上约1/4的候鸟。而成都则刚好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中亚-南亚这2个迁飞通道的交汇地带。
近年来,成都生态环境向好,温润的成都平原和东西两侧植被茂盛的山脉,成为候鸟迁徙和栖息的乐园。据统计,2016年成都鸟类为466种,2021年为516种,到了2024年,成都境内已累计观测记录到577种鸟类,约占全国总数的38.34%,约占四川省总数的76.22%。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崇州市公安局等部门提醒市民,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不滥捕滥杀野生动物,不参与非法买卖野生动物,见到违法行为立即向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或拨打110报警电话
红星新闻记者 王拓
编辑 李钰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