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建立应急装备物资储备“1小时保障圈”

“我们由九江列队赶赴浙江金华集结点,全程约406公里,车程预计5小时30分钟。所有器材都采取模块化、集成化固定装运方式,确保运输途中安全。”江西省九江市跨区域水域救援工作组组长覃旭华日前介绍,在“应急使命·2024”超强台风防范和特大洪涝灾害联合救援演习中,该支队出动宿营车、餐饮车、盥洗车、砂石打包车、水域模块车等24部车辆,按照“有床铺睡、有热饭吃、有干净衣服换,伤病可及时治疗、车辆装备可及时维修、耗材油料可及时供应”的保障标准,实施综合保障。
近年来,江西省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着力提高队伍综合战勤保障能力,成立机动三大队,构建“1+3+N”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保障网络,采取分级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分类落实物资储备和车辆装备配备标准,逐步形成“多层级、一体化”消防救援保障体系,切实提高重大灾害事故处置能力。
构建“1+3+N”保障网络
该支队以提高队伍战斗力和保障力为宗旨,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战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协作共享、专常兼备”的保障原则,以市级“1小时投送半径”为目标,构建“1+3+N”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保障网络。
据了解,“1+3+N”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保障网络是以机动三大队为主基地,湖口县、武宁县、共青城市建分基地,其他各县区建子基地的保障网络。该支队建立以湖口县消防救援大队为东片区储备点、以武宁县消防救援大队为西片区储备点、以共青城市消防救援大队为铁路沿线储备点的应急装备物资储备“1小时保障圈”。目前,各基地储备涵盖地震救援、山岳救援、水域救援、石油化工事故救援、高层建筑火灾救援以及生活保障等储备物资1.8万余件(套),灭火药剂50余吨。
“这些物资储备能够确保突发情况来临时,及时响应、及时保障。”该支队机动三大队大队长王奇说。4月21日,为应对汛期洪涝灾害及提高水域抢险救援处置能力,该支队在八里湖开展水域救援演练。演练中,湖口、武宁等应急救援物资储点快速反应,调集冲锋舟、橡皮艇、水域个人防护装备等物资,迅速向“重灾区”进发。1个小时内,队伍按计划完成行进和营地搭建。
建立联勤联储机制
2021年12月15日,该支队机动三大队正式挂牌组建,核定事业编制48名,负责全市灭火救援和灾害处置的战勤保障工作。
应急救援保障队伍成立后,为有效弥补队伍内部资源不足,真正建立起“指挥统一、平战结合、联勤保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该支队与辖区重点企业签订15份社会联勤保障协议书,与3家装备生产企业签订联勤联储协议。该支队与辖区客运企业签订驾驶员服务协议,外聘15名驾驶员来满足处置重大灾害事故时后勤保障的需要,解决驾驶员紧缺的问题。
该支队根据不同类型灾害,制定完善10个类型的保障预案,特别是在高层、地下建筑,重大自然灾害,大型化工事故处置上,战保与作战同步开展实战背景下的战勤保障拉动演练,切实提高队伍实战能力水平。
提高装备作战效能
近一个月以来,该支队战勤保障消防站站长马国翔带着队员,分批研究学习“迷你象”的用法。
“目前,用作供水排涝的机动泵、‘吸水象’、浮艇泵等主流装备普遍存在通过性差、受地理环境限制、救援模式相对单一等问题。”马国翔介绍,为解决这一问题,满足器材装备一专多能、救援模式快速转变的保障需求,他带领队员利用业余时间,跑遍了九江市各大装备器材制造厂,研究出了这款名叫“迷你象”的液压排(供)水泵。“迷你象”可应用于车辆救援、抗洪抢险、灭火救援等多场景,具有机动性强、部署快速、可单人操作、运输方便、能快速使抢险转变为灭火救援等特点。
装备器材革新,是该支队提高装备作战效能和管用水平的一个缩影。为保障和促进灭火救援核心战斗力生成,该支队印发《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装备管用示范单位创建实施方案》。该方案确立以机动三大队为试点单位,在全市同步开展创建工作,利用新技术将各类装备器材按照体积、重量大小进行分类存储和搬运,实行区域管理,对入库装备器材进行智能化管理,每日开展日常检查、维护、充电,实现装备“智能化管理、模块化储备、机械化装卸”目标,不断提升规范管装、质量管装、科学用装能力,确保各类装备器材随时处于良好备战状态。(杜瑞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