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数据+航拍”技术为长城定期体检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八达岭长城脚下石峡村乡亲们的回信,在北京高校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5月17日,北京建筑大学召开长城保护传承利用专题研讨会,深入学习领会回信精神,进一步研究部署推进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建筑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该校创新启动航拍监测技术,探索建立了长城残损病害预警系统,为长城保护贡献“北京智慧”。
作为北京市属唯一建筑类高校,北京建筑大学长期围绕国家及北京市长城保护与利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长城保护人员培训等开展研究和实践,为长城保护做出贡献。借助于《2023北京长城资源复核北京长城保护现状年度普查评估(密云、延庆)》项目,北建大研究团队在国内首次启动航拍监测技术,探索建立长城残损病害预警系统,在去年完成了密云区和延庆区352公里长城资源的航拍及数据整理分析。
这项工作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定位飞行,精确获取长城地理信息数据和长城墙体5个立面外观图片7万多张。后续还将完成其他4区长城资源数据的获取,并以每2到3年的频率开展复检,探索长城现状保存状态风险评估及预防性保护技术方法。
“我们团队探索‘传统工艺+科学技术+研究创新’的长城保护整体模式,通过三维建模、图像病害标注等手段,达到计算机自动识别长城病害类型与程度变化,持续动态观测长城保存状态,构建长城监测数据库的目标,目的就是为北京长城预防性保护及开放利用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测算支持。”北建大教授、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汤羽扬告诉北青报记者,通过这一项目,团队开展了深化长城保护空间边界优化调整、编制北京长城相关专项规划、制定长城城堡试点保护利用方案、探索航拍和数字化技术在长城普查中的应用、北京长城保护管理档案数字平台架构等科研实践。今后团队将会持续围绕长城形变与残损智能化监测目标,依托北斗、InSAR、无人机实景三维建模以及深度学习等方法,建立长城预防性监测技术方法。
事实上,从2005年参与北京长城资源调查至今,北建大长城研究团队已经主持了北京长城文化带保护多个项目,承担近1万公里长城保护规划、设计及维护,约占全国长城总长度的44%。由北京市文物局和北建大共建的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已成立4年,推进长城保护修复理念及技术方法创新,承担长城保护利用实施项目30余项。
此外,在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指导下,北建大自2021开展了一系列长城保护课程培训,包括培训基层长城保护员,至今线上线下共培训600多人次。一批又一批来自基层一线的长城保护员走进大学校园,增长知识,升级本领,今年将力争实现对北京全境有长城的平谷、密云、怀柔、昌平、延庆和门头沟六区的长城保护员培训全覆盖。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