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窥千年|重庆合川钓鱼城·坚守36年的城何以成为“世界历史拐点”?

在重庆市合川区东城半岛的钓鱼山上,矗立着一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城池。城池上的一砖一瓦见证了八百年的沧桑岁月,承载着山城人的记忆与情感。
图片
它是何时修建?为何而存在?何人在此驻守?一切的答案,只等我们走进它——合川钓鱼城。
时间拉回到13世纪宋元(蒙)战争中,作为南宋川渝山城防御体系的关键支柱,此地雄关高峙、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扼嘉陵江、渠江、涪江之口,居高临下、凭山控江,实为巴蜀要冲。
图片
钓鱼城。合川钓鱼城景区供图
保家卫国,这片热土上的人们,无论斗转星移过了多少岁月春秋,这种信念屹立不倒。从1243年开始到1279年结束,钓鱼城之战坚守了36年,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守城战。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弱胜强”的钓鱼城在中外战争史落下了极其重要的一笔。尤其是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亲自率领几十万人马围攻钓鱼城,最终蒙哥大汗战死钓鱼城下,自此蒙古汗国不得不从欧亚战场撤军。
这里,是南宋军民坚守的堡垒,竟“以鱼台一柱支半壁”河山。这里,创造了以山城设防击败蒙古铁骑的奇迹,甚至对宋、元(蒙)及欧亚大陆的战争与时局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被称为“世界历史拐点”。
图片
钓鱼城。合川钓鱼城景区供图
走进钓鱼城,不得不提的是范家堰遗址。范家堰遗址位于钓鱼城西部的二级阶地上,被三面环山、一面朝江的独特地理位置所环绕。经过多次主动性发掘,明确了范家堰遗址的时代和性质,其规模宏大、布局规整、轴线清晰、性质明确、年代精准,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经过大规模考古发掘、保存极其完整的宋代衙署遗址。
衙署分为公廨区和园林区,公廨区由围墙、中轴线建筑和附属建筑组成;园林区以大水池H1为中心,环绕分布有门屋、景亭、台榭、截洪沟及排水涵洞等。步行于范家堰遗址,每一块青石板路、每一处斑驳的墙壁,都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漫步其中,不得不感慨古人智慧之下设计的衙署路网布局及排水系统,也不禁让人陷入对那段历史的沉思,想象着当年这里的繁华景象。
图片
钓鱼城。合川钓鱼城景区供图
八百年已过,战马嘶鸣声渐渐远去,可是当你漫步在钓鱼城,仿佛还能听到岁月流转的声音,感受到英勇将士们为捍卫家园而奋战的激昂气息。城墙上的砖石,化身为见证者,记录了这座城池的辉煌与荣耀,也铭刻了它的沧桑与磨难。
站在城墙之上,放眼望去,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汇流,碧波荡漾。这里的山水景色令人陶醉,仿佛置身于一幅绝美的画卷之中。而钓鱼城正是这幅画卷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承载着山城人的梦想与希望。
在冷兵器时代,钓鱼城是山城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今时今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古代战争馆特意制作了钓鱼城古战场的沙盘模型,足以可见其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图片
范家堰遗址。合川钓鱼城景区供图
如今的钓鱼城,已成为一处融合了历史与现代的旅游胜地。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古老的文化底蕴,也可以领略到现代人文的繁华与活力。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故事,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代代传承着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与敬意。
合川钓鱼城,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古老城池。眺望着远方的江水和山峦,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历史的脉搏仍在跳动,英勇将士们的热血与激情永不熄灭。(背景音乐、文字稿件、部分视频素材均由AI生成)
策划 王璐瑶 田旻佳 王梅 冯珊
华龙网记者 吴礼霜 杨琦 姜力菘
海报设计 陈豪
特别鸣谢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合川钓鱼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