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赤胆忠心!这些博物馆里的“请战书”让人动容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走进博物馆,来看看那些珍藏的“请战书”——
攻打济南的请战决心书
济南市博物馆有这样一件珍贵文物——济南战役中“滕元兴请战决心书”。纸张已经泛黄,还可以看出有血迹、泪水斑痕。上面以自来水笔书写56字,全文为:“连长、指导员:我要求完成最艰苦的任务,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呌(叫),打下济南,为山东人民报仇,取立功。战士滕元兴。民国卅七年(1948年)九月一日。”
图片
滕元兴请战决心书。1975年由江苏无锡市机关党委彭超捐赠。
滕元兴是“济南第一团”登城的第三名战士,1930年出生于山东掖县,16岁应征入伍。1948年9月攻打济南内城的时候,18岁的滕元兴在战前动员会上火线入党,他当即向党支部写下请战决心书,并咬破手指按下手印,要求完成最艰苦的任务,打下济南。
攻城战斗开始后,华东野战军9纵73团7连的战士李永江、于洪铎、滕元兴率先突击登入内城城头,与驻守城墙东南角的制高点——气象台的几股企图顽抗到底的国民党军进行殊死搏斗,多次击退了对方的反扑,最后把写着“打下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大旗插上了气象台。
战役结束后,纵队授予李永江、王其鹏、于洪铎三位同志“济南英雄”光荣称号,滕元兴立一等功。
滕元兴在济南战役中登城后负伤,曾养伤6个月。1949年10月,被选送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学习,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飞行员,并参加抗美援朝空战,立下战功。
图片
原华东野战军9纵73团战士滕元兴。
志愿军战士的参战申请书
在无锡博物院,存放着一份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70师209团2营战士周全文写的“申请书”。申请书是用钢笔写的,落款处印有周全文的血手印,信纸上还留有他的点点血迹。
图片
这封申请书写于1952年9月15日,此时正是70师入朝参战前夕,部队已经在中朝边境集结,进行最后的战前动员。经过组织的激励和教育,指战员们满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情和对敌人的仇恨,纷纷写下请战决心书、申请书,并割破手指,在上面庄重地按下血印。周全文在申请书中,要求承担最困难、最艰苦的任务,保证做到在行军中不怕困难、加强互助、做好保密、遵守组织纪律等要求。
这封申请书的捐赠人吴志勤是周全文所在2营的教导员。他保存了战士写的一批决心书、申请书,对它们有着特别的感情。1997年,吴志勤老人把它们捐赠给原无锡革命陈列馆时,对征集人员说:“那时部队只要有重大和艰巨的战斗任务,我们的战士都会挺身而出,主动请缨,这几张血写的‘决心书’,是我作为营教导员为战士保存下来的一小部分。”从申请书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忠于祖国、献身使命的崇高信仰。如今,这些决心书、申请书都作为国家二级文物,永久珍藏在无锡博物院,表达着对那段峥嵘岁月和对最可爱的人的敬意。
空军英雄的请战书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收藏着这样一件宝贵的文物,是1958年9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一等功臣”杜凤瑞亲笔写下的请战书。
写完这封请战书的一个月后,年仅25岁的杜凤瑞杀入敌群,一连击落两架敌机,终因寡不敌众,血洒长空。
图片
杜凤瑞,1933年生,河南方城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担任通讯员、司号员。1952年调空军航空学校学习飞行,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8月25日,杜凤瑞所在部队接到了赴闽执行战斗任务的命令,这次本没有派杜凤瑞参战,但他毅然向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坚决要求赴福建前线参战。
1958年10月10日,杜凤瑞所在的飞行中队在福建龙田上空,和台湾国民党空军6架飞机展开激战。杜凤瑞在击落两架敌机后,因座机受伤严重被迫跳伞,在降落过程中遭敌机袭击,壮烈牺牲。杜凤瑞牺牲后,空军为他追记一等功,并授予他生前所在中队“杜凤瑞中队”荣誉称号。
图片
杜凤瑞。
汶川抗震救灾空降兵的请战书
“四川汶川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命危险。为此,我向军党委请战,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救灾任务,誓死保护群众生命安全。”这封留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请战书,出自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的老兵李振波之笔。
图片
冒死空降茂县的李振波等15名空降兵的请战书。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5月13日上午8时30分,由48岁的李振波等100名官兵组成的伞兵救援队,登上了前往茂县的飞机。由于灾区地势复杂,情况不明,当时救灾部队决定从100名先遣队员中挑选15名跳伞骨干打开通道,消息一出,广大官兵纷纷请战,哪怕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也要冲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这些质朴赤诚的请战书,如今已经变成那次任务珍贵的纪念。有人说这是战士们阵前写下的“遗书”,但李振波不同意:“请战是为了胜利,不是为了牺牲!”
图片
15名空降兵勇士。
最终,在5月14日中午,李振波等15名空降兵组成了先遣小分队,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的“三无”条件下,纵身从5000米高空“盲跳”至重灾区茂县地域,成为插入震中的一把“尖刀”。他们冒着多次余震,翻山越岭,徒步220公里,先后在7个乡、55个村庄侦察灾情,向上级报告重要灾情30多批次。15名勇士连续奋战7天6夜传送灾情,开辟空降场,建起了一条内外联系的信息通道,出色完成了伞降灾区的救援任务。
卫国戍边英雄王焯冉的请战书
在2020年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边境地区和平安宁的斗争中,我边防官兵寸土不让,4名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感天动地。战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为救助战友牺牲。牺牲那天,23岁的王焯冉在蹚河时,一只脚不慎被卡在了水下巨石缝中,他拼尽全力把身旁战友推向岸边,大喊:“如果我死了,照顾好我老娘!”
图片
王焯冉,1996年11月出生,河南省漯河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机步营战士。
“如果能上场杀敌,我愿站在排头。如果能边防巡逻,我愿优先报名。我愿在此关头奉献出一份力量,请组织接受我的请战。”王焯冉的请战书现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图片
2021年2月,中央军委给王焯冉追记一等功。
这位年轻的战士,用他的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福祉。他的英勇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向这些英勇无畏的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