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窥千年|河南千年石砖刻下“宇宙洪荒”,背后是何秘密?

大象新闻记者 王韶卿 程维康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不妨先从博物馆开始。中原大地上,一座座博物馆相继建成,一处处考古遗址不断发现,逐渐勾勒出“早期中国”的模样。
在“八朝古都”河南开封北宋州桥遗址,考古发掘最大成果就是发现了《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巨幅石壁。而令考古人员最惊讶的是,壁画每块石砖上都被古人刻上了《上大人》和《千字文》,这些文字代表了什么?背后又藏着怎么样的秘密?
图片
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一起走近北宋州桥遗址。州桥是北宋东京城的标志性建筑和地理中心,还是东京城的商业中心,桥下的汴河为水路要道,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漕船和富商巨贾们的车船汇集于此。
图片
在“八朝古都”河南开封北宋州桥遗址,考古发掘最大成果就是发现了《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巨幅石壁。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州桥,正对于大内御街,其桥与相国寺桥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过,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笋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
图片
北宋州桥遗址
“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是什么样子?2018年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州桥遗址进行发掘,考古队在日常发掘中逐渐清理出靠近桥体的石刻。两个月后考古人员又清理出小面积的刻有花纹的石壁,此举使得湮没千年的繁华渐露真容,昔日荣光逐渐揭开面纱。
图片
北宋州桥遗址
“石壁上雕镌有海马、仙鹤、祥云等,一匹海马、两只仙鹤环以祥云为一组,两岸各发现三组。”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三营说,州桥石刻雕刻于宋代中晚时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代表了北宋石作制度的最高规格和雕刻技术的最高水平。“石壁上祥瑞图案与《东京梦华录》记载完全一致,可谓历史照进现实。”
站在州桥之上,可以直观感受到北宋东京城的庄严与繁华。桥体为砖石结构,体量宏大,保存完好。这些砖是哪里来的,又是如何拼接成一幅巨型壁画的?考古人员通过石砖的微观形貌、矿物组成,岩相,证明这些石材产自当年的北宋皇家采石场,也就是开封以西荥阳一带。
图片
石壁上雕镌的图样活灵活现
那么,这些石材如何拼接在一起,图案又是如何雕刻上去的呢?“古人先把一整块大石头切割打磨好,再拼起来。拼好之后由画师在上面作图,再由石匠按照石刻工艺一点一点把图案刻出来,之后通过运河搬运到这里再进行拼接。”王三营说。
图片
刻有“宙廿二”的石砖
600多块石砖在拼接组装的过程中又是如何避免发生错误的?在现场,一块刻有“宙廿二”的石砖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不仅仅是这一块砖,壁画上的每块砖都刻有不同的文字,自下往上分别为天、地、元、黄、宇、宙、洪、荒。
“这些文字应该是当时雕刻工人为防止修筑石壁时石块顺序错乱而设计的编码系统。”王三营介绍,北侧石雕壁画编号首字取自中国传统习字蒙书教材《上大人》“上士由山水,中人坐竹林,王生自有性,平子本留心。”南侧石雕壁画编号首字取自《千字文》“天地元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汉字代表纵轴,从下至上,数字代表横轴,从西向东排列。
图片
北宋州桥遗址
依靠古代智慧的编码系统,石壁图案的拼接严丝合缝,分毫不差。“编码的文字,是流行于唐宋以来的习字蒙书,唐宋时期有用作史籍档案编码的先例。这可以更进一步证明这些石刻就是宋代保留下来的。”王三营表示。
州桥遗址不仅发现有宋代石砖,还发现金、元、明、清时期以及上世纪八十年代遗存石砖。不同时期遗迹遗存层理清晰,桥摞桥、路摞路,是开封形成立体叠压型城市“城摞城”奇观的真实再现。因此,州桥及汴河遗址的出土,标定了东京城布局的重要坐标,也印证了开封城市中轴线——御街——千年未变的事实。
“千年来各种文化遗存都能从这里的一砖一瓦中感受到,千年中轴线未变更的宋都古城,在历史洪流的洗刷下,不仅没有被摧毁,更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王三营感慨,“站在这里,一眼千年。”(背景音乐、文字稿件、部分视频素材均由AI生成)
大象新闻x天眼新闻 AI联动报道
特别鸣谢 :
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
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州桥及汴河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