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画家用画笔传递和平!这场画展告诉你南京大屠杀有多残酷

岁月刻画时代记忆,艺术承载历史之殇。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法国画家克里斯蒂安·帕赫油画作品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幕。2015年,克里斯蒂安·帕赫被授予“南京市荣誉市民”称号,把南京视为第二故乡。然而遗憾的是,这是一场画家“缺席”的展览开幕式。在画展筹备期间,帕赫因病于法国时间2024年3月18日下午4时30分离世,享年63岁。
图片
巨幅油画《暴行》无声诉说历史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5月18日上午,“为和平而努力——法国画家克里斯蒂安·帕赫油画作品展”正式与观众见面。展览由“南京痛苦的嘶吼”“帕赫眼中的南京”“沟通中外的桥梁”三部分组成,现场共展出44幅油画作品,表达中法两国人民不忘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心声。
第一部分南京痛苦的嘶吼,展出帕赫2015年和2017年两次捐赠给纪念馆的历史题材油画作品共6幅,表达他通过画作记录历史,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对和平的坚守。
图片
第二部分帕赫眼中的南京,展示帕赫在南京采风期间创作的南京城市风貌题材作品共21幅,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对国际和平城市南京的热爱。
图片
第三部分沟通中外的桥梁,展示帕赫笔下中西方文化交流意象的“桥”题材作品16幅,展现艺术家在中西方文化互通互融上的文化使命。
图片
展览以《南京,为和平而努力》结尾,呼吁人们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展览入口处,长7.46米、高2.35米的巨幅油画《暴行》让人触目惊心。这幅画创作于2015年,耗时六个月。油布上,身穿黄色军装的日本侵略者无情地挥舞着军刀,向无辜的中国人民砍去。鲜血从平民的头颅下、口中、身上流下,触目惊心。怀抱孩子的中国妇女惨死刀下,孤儿在亲人遗体上无助地嚎哭。远处,黑云压城……帕赫说,他笔下1937年12月的南京,“红的是中国平民的鲜血,黄的是侵略者的罪恶。在红黄之间,还有些许白色,那是无辜死难者灵魂化成的和平鸽。”
帕赫曾坦言,这是他30年绘画生涯中创作的最宏大、也是最艰难的一幅作品。6个多月时间,当年南京人民遭受的屈辱和苦难、侵华日军制造惨绝人寰的暴行的场景在他的脑海里不断放映,让他的精神饱受煎熬。这幅油画的诞生,也让他自己得以解脱。
2015年12月10日下午,他将油画《暴行》捐赠给纪念馆。同时,他被授予“南京市荣誉市民”称号。帕赫还受邀参加了当年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跨越时空,法国画家用画笔与南京结缘
克里斯蒂安·帕赫,法国油画家,生于1961年。他的作品曾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多国展出。10年前一次途经南京时,朋友说:“知道吗?70多年前,在这座城市里,侵华日军曾在6周时间里杀害了30万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这令帕赫十分震惊。帕赫顿时产生一个念头,要创作一幅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油画,让世界上更多人知道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暴行。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帕赫查阅了大量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还专程来到纪念馆参观。
他用了6个月的时间,用作品《暴行》向世界讲述了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此后他多次来到南京,在他心中南京已成为“第二故乡”。2016年4月,帕赫在南京成立美术工作室,随后创作了大量有关南京的油画作品。2017年9月4日,帕赫来到纪念馆分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在此全身心投入“慰安妇”主题油画创作,先后创作了《说“不”的女人》《体检》《地狱的眼睛》《南京痛苦的嘶吼》等系列作品,并捐赠给纪念馆。其中,《说“不”的女人》色彩明艳,尤其穿着黄色军装的日军与裸露的带着鲜血的女性形成鲜明对比;《体检》表现女性无助地在日军哨所外排队等待,气氛十分压抑;《地狱的眼睛》中,受害女性的眼睛大而绝望,仿佛身在地狱之中。
图片
创作间隙,帕赫参观了美丽新南京。当时他说:“南京现在发展很好。难以置信,80年前,在这座城市,侵华日军曾残忍屠杀了30多万中国人。我要用画笔把当年人们所受的苦难画出来,告诉更多人!让大家为了人类和平共同努力!”
在陈列馆工作生活了一个月,帕赫说,每每看到那些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的照片,他的心都会被刺痛一次。
帕赫生前已经为展览写好了艺术家寄语:“南京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我提供了艺术创作的基础。这里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断激发着我的创作灵感。”他写道:“我对这座城市的初印象来源于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的史实,随着对历史的深入了解,我的道义良知促使我围绕南京大屠杀进行主题创作,并祈祷悲剧不再重演。”
他曾说:“尽管我不能像约翰·马吉、约翰·拉贝和罗伯特·威尔逊他们一样出现在1937年的南京,做一个守护生命的英雄,但我希望通过这些画让更多人真切地触摸到那个冰冷的时刻……”
此次展览还展出了帕赫生前的照片和他使用过的画笔、调色板,让观众可以近距离了解这位和平使者。
图片
“希望更多人加入进来守护和平”
当天帕赫的家人也来到了现场,见证了开幕仪式。帕赫的妻子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同时也是帕赫的生日,对她来说,这一天画展开幕很有纪念意义。
帕赫女儿夏梦(中文名)也曾随父亲多次来到南京,也是因为父亲,她和南京有了很深的感情。夏梦曾在南京学习中文,目前也在中国生活。她说:“我将继承父亲的遗愿,向世界传递和平,并且也希望更多人加入进来。”
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表示,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举办本次展览,就是要通过法国艺术家对南京大屠杀这段人类记忆的跨国界传递,表达中法两国人民不忘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共同心声。“文化和艺术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希望展出的这些带有历史情感和生活气息的画作,能让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感受历史的凝重,感悟和平的可贵。”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