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是日本,关税战不会退让

5月14日,美方发布对华加征301关税四年期复审结果,宣布在原有对华301关税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关键矿产、半导体以及钢铝、港口起重机、个人防护装备等产品的加征关税。
图片
美国总统拜登本月在威斯康星州举行竞选活动。图源:外交学者
有分析指出,在美国政府的记忆里,尽是动用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规定等各类举措,威逼日本不断退让的这类“成功”经验,因此美国政府认定301条款是有用的。但是,中国并不是日本,不管面临何种挑战,中国都不会退让,且没有必要退让。
日本学界如何看待美日贸易摩擦这段历史?
笔者梳理日本学界对于美日贸易摩擦的相关研究,发现上个世纪70到90年代的日本,与今天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自身的产业优势都全然不同。美国对于大国博弈的底层逻辑,明显缺乏清晰的认知。
日本“政策形成推进会议”是一个关注日本公共政策的非盈利组织,由日本的前参议员、众议员、地方官员、法律界、商界人士组成。其就美日贸易摩擦的相关分析中指出了日本对美国一再服软、退让的原因。
“政策形成推进会议”的政策建议报告中指出,美日的地位不对等,日本在外交、安保上全面的依赖美国是日本在贸易摩擦中失败的根本原因。
报告称,在美日的贸易摩擦中,美国对待日本的强硬态度宛如去威胁一个“属国”,美国一直怀有战胜国意识,美国认为“日本在安全保障上全面依赖美国,并将余力投入产业和经济,同时向美国市场发动攻势,大肆攻击有恩有义的美国,使其陷入困境,这是不可原谅的”。原本的经贸谈判都是双方互有妥协,但是在美日的贸易谈判中,只要是日本不接受要求,美国就会单方面采取强制措施,而且会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告知“你知道的吧”,日本处于最后不得不放弃的弱势地位。
图片
2016年,驻日美军军事设施分布。图源:网络
而且日本新自由主义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推行政改革开始,包括裁减公务员、国企私有化以及解除政府对很多领域的管制,牵涉多方利益的改革遭遇到了抵抗。当时日本方面还有很多人,主动将相关诉求告诉美国,借由美国人的口来排除行政改革遇到的压力,这样一来在谈判桌上又如何能拒绝美国人的强硬态度?
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探索“自主外交”,到了80年代,日本进一步提 出了走向“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美日的经贸摩擦只是表面,实际仍与国际政治格局紧密关联。
图片
1989年日本通产省大臣三塚博与美国贸易代表Carla Anderson Hills,美国宣布对日本启动“超级301”调查。图源:NHK历史影像截图
美国的心态:要制定规则 更要保证赢
当下,在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地缘危机中,美国深陷其中,在又需要中国、又不想妥协的矛盾心态下忸怩,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此前还指责中国在俄乌冲突中“不作为”。
然而,中国是完全的第三方,且一直在劝和促谈。布林肯到底需要中国怎么作为?这种说辞,只是暴露美方的焦虑心态。
也正因此,在中美经贸问题的谈判桌上,美国并没有国家安全上的胜算筹码,也没资格和中国说“你知道的吧”。
而美国的习惯——“打发”,就是先拉高交易的筹码,迫使对方主动让步,可一旦对手让步,美方就会提出新的要求。背后的逻辑就是,美国一定要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这个规则就是能够保证美国一定赢。
“政策形成推进会议”在相关政策建议报告中指出,美日之间的贸易摩擦与日本经济发展是一种伴生关系,从钢铁、彩电、汽车、机床逐渐扩大到电子产品、电信、药品和医疗器械、运输设备等领域,从要求日本自我限制出口到美国的产品数量,发展为要求对美国产品开放日本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学界总结出的经验是,美国政府以“建立基于公平规则的自由贸易和投资环境,以促进日本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为名,实则是追求美国利益为第一要务的极端自私和保护主义。在美国竞争力取胜的领域,用力量撬动日本市场,为美国企业开辟进入之路,而在竞争力较弱的领域,则让日方控制出口自主限制直接投资。至于什么是“公正”或者“不公正”都是美国政府单方面说了算。
图片
1995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代表坎特与日本通产大臣桥本龙太郎开玩笑。图源:东洋经济
以汽车行业为例,二战后美国汽车产业长期走在世界最前列,美国汽车制造商一直都能赚取高额利润,但是经历两次石油危机之后,汽油价格高涨,小型轿车的需求激增。
不过,美国汽车制造商没有及时调整战略。一方面,他们认为油价的上涨是短暂的,另一方面,美国全美汽车工会(United Auto Workers)影响力巨大,工人对于工资上涨的需求,超过了生产效率的增长水平,为了追求高利润,美国制造商无法抛弃“大型车中心主义”。
就在此时,日本企业及时填补市场需求,市场份额迅速扩大。1980年,福特公司要求美国政府对日本汽车进口开启301调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对此的裁定是,“美国汽车低迷的原因是制造商对国内需求下降和石油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小型车需求反应迟缓,不是进口车增加所致。”但这个结论的背后是日本的妥协,自愿减少出口量,美国要求三年内将日本汽车进口限制在每年160万辆。
图片
1980年代,美国工人破坏日本车。图源:日经商业杂志
美国一边自己采用关税威胁策略,设置贸易壁垒,一边要求日本打开市场,为美国优势产品出口扫清障碍。1985年初,美国和日本启动了“特定行业市场导向协议”谈判(Market-Oriented Sector-Selective),旨在逐个降低那些美方出口潜力较大的行业的贸易壁垒。第一组谈判涉及四个部门:电信、医疗设备和制药、林业产品和电子产品,后来又添加了汽车零部件。到1987年3月底,双方在相关行业都达成了协议。
美方想故伎重施,但情况已经变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今天美国又想故伎重施,但是中国的电动车等被美方加征关税的领域,和日本当年的情况不同,在美国的销量很少,没有什么市场依赖。更何况,现在比亚迪、奇瑞、东风、零跑汽车都到欧洲投资建设工厂,也是为了夯实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至于拜登希望拉拢欧盟来打压中国,而欧盟毕竟有27个国家,在共事决的机制下,只要有一个国家不同意,都难以形成具有强制行政执行力的政策,而且今年下半年的欧盟轮值主席国是匈牙利,与中国关系较为紧密。
何况日本的经验已经充分说明,对美国退让换不来和气,美方只会得寸进尺。
根据日本东北大学相关研究报告,1988年5月,美日两国就关西新机场建设项目达成协议,规定了在特定大型公共工程项目中优先考虑外国公司的17项特别措施。审查磋商于1990年5月开始,历经九轮磋商,终于于1991年7月达成协议,新增17个工程项目,包括:新千岁机场、第二国家剧院和仙台机场航站楼等。
在谈判过程中,美方利用美国法律《交通拨款法》中对不公正国家实施关闭公共工程项目的条款,认定日本是“不公平”的,启动301程序,将日本公司排除在与日本相关的美国公共工程项目之外。也就是在日本本土大型基建项目,日本公司不能参与。
图片
1983年11月14日,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首相(右)亲自向访问日本的美国总统里根(左二)敬茶。图源:盖蒂图片社
而值得细品的是“政策形成推进会议”提出的两点政策建议。
第一条政策建议是对日本的社会特有的结构等进行合法性的理论武装,包括日本社会和日本企业特有的结构、规则、做法和运作方法。第二条则是建议日本政府制定独立的产业政策,“政策形成推进会议”认为日本经济产业省完全提出能够展望未来的产业和经济的产业政策。美国自称没有产业政策,但美国防部和NASA等都有巨额的研发费用,由国家主导着与下一代产业振兴相关的技术开发,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以数字、生物或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技术研发突飞猛进的当下,预测未来变得更加困难,应动员国家的全部力量,提出日本经济未来的理念、方向和目标。
其实这些政策建议就是中国一直以来的举措,美西方指责中国的产业政策,还将中国的产业政策视为中国不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证据”,但事实上美国自己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在推行产业政策,同时日本的教训也证明了中国的正确。
来源丨趋势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