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新探|遇见大同市博物馆:历史的诱惑力

图片
  提起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悬空寺的雄浑独特,善化寺、华严寺内木建古迹的巧夺天工,吸引着众多游人前来探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地级市大同,隐藏着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
图片
  大同市博物馆航拍外景。(新华社发 赵文贵摄)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大同境内,“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建立起一个融游牧风俗于农耕生活之中的“大都市”。
  大同市博物馆展出的陶俑形色各异,别具风姿,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令人赞叹,艺术地再现了北魏平城市井生活的繁盛。
图片
  司马金龙墓中的出行俑阵立于展厅之中,前侧导骑俑着鸡冠帽窄袖衣,整装待发;中间步兵仪卫俑戴垂裙风帽,神情肃穆,簇拥两侧;后方甲骑具装俑,头戴兜鏊,人马披甲,威武雄壮,护卫后方,威风凛凛。
图片
  大同市博物馆内展出的司马金龙墓俑群。新华社记者 李子怡 摄
图片
  司马金龙墓俑群后方甲骑具装俑头戴兜鏊、人马披甲,威风凛凛。新华社记者 李子怡 摄
图片
  司马金龙墓俑群服饰风格鲜明。新华社记者 李子怡 摄
  “大部分陶俑服装显现出游牧民族的特征,而仪仗队列承袭中原文化礼制,直观反映了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大同市博物馆副馆长曹臣明向记者介绍。
  伫立在文物前,不少游客纷纷拍照记录这份来自千年前的震撼。“都说‘地上文物看山西’,这个司马金龙墓俑群太震撼了!”来自浙江的游客付女士感叹道。
图片
  在大同市博物馆内,游客用影像方式记录司马金龙墓俑群带给她的震撼。新华社记者 李子怡 摄
  北魏平城时期,平成(今大同境内)是当时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大量奇珍异宝、西域乐器、雕刻纹饰一同循着这条丝绸之路进入今大同境内。
  “从这件司马金龙墓石雕帐座来看,能够看到西域文化的踪迹,忍冬纹、双莲瓣纹、联珠纹沿丝绸之路传入,形成了极具异域风格的地域文化特色,从侧面证实了当时中西方文化往来频繁。”大同市博物馆讲解员谢志文介绍道。
  石雕帐座旁展出的石雕棺床纹饰丰富、雕刻精美,五弦琵琶、四弦琵琶、排箫、横笛、鼓、筚篥、细腰鼓等不同地域文化乐器呈现其间,合奏齐鸣,汇成一曲异域风十足的交响乐曲。
图片
  大同市博物馆展出的劳作俑。新华社记者 李子怡 摄
图片
  大同市博物馆展出的釉陶执盆俑。新华社记者 李子怡 摄
  除此之外,大同市博物馆内陈列的劳作俑、舞俑,记叙着北魏时期经济、文化生活的繁荣。
  大同市博物馆展陈研究部副主任白月介绍说:“北魏鲜卑属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过起了定居的农耕生活,一些劳作俑或手持陶碓,或起锅烧灶,或立于井旁,这些都展现出市井生活中农耕文明的渗透。”
图片
  宋绍祖墓俑群。新华社记者 李子怡 摄
  步入魏碑展区,感受千年前魏碑体的金石之气。魏碑体“上承汉隶,下启唐楷”,有着任何字体都无法替代的独特之处。
  《司马金龙墓铭》是平城魏碑的代表。“平城魏碑是魏碑体的开源之所在,开创了楷书的阳刚之气、壮阔之风,工匠们在刊碑刻石之时,开放、自由、粗犷的笔调,时至今日都值得我们反复琢磨。”大同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杜鹃如是说。
图片
  大同市博物馆展品。新华社记者 李子怡 摄
图片
  游客在大同市博物馆内伫足观赏。新华社记者 李子怡 摄
  展柜中刻有“平城”字样的瓦当也在千年之后焕发出全新活力。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让中华文化元素“潮”起来。“以平城瓦当为主要元素推出芒果口味、海盐口味雪糕,希望游客们能把同博元素、大同魅力看在眼里、拿在手里、尝在嘴里、记在心里。”大同市博物馆公众服务部主任文慧说。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来大同市博物馆参观的游客来来往往,或安静地游走,或伫立于美轮美奂的“国宝”之间。一位曾从事博物馆工作多年的老先生说,参观博物馆,看到了文物之美,看到了历史的诱惑力和历史文化的意义。
  记者:李子怡
  报道员:赵文贵、肖东海
  策划/编辑:王黎
  海报/视频剪辑:李子怡
  新华社国内部、山西分社联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