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部件现身公园,逛公园还可能遇到科学家

图片
当硅片衬底、光刻胶、光掩模等集成电路的关键材料和部件5月18日出现在中山公园时,上海正在推进的“公园+”工程又多了一项功能:科普。
集成电路是上海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技术门槛高、涉及范围广等特点。然而,大众对集成电路的认知大多通过有限的渠道获得。如何让公众深入了解集成电路和中国科技工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是新时代科普工作的新任务。这与“公园+”对拓展公园传统功能的追求志同道合。
“以往传统的科普形式主要是‘登堂入室’型,在调研市民游客游园需求时,有不少人提出能否让各类科普主动靠近人,而不是等着人到科普场馆里去了解。”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科信处四级调研员王文进表示,这一需求让市绿化市容部门和市科学技术协会一拍即合,科协提供大量的科普资源,主动下沉到上海600多座公园内,这里永不缺少旺盛的人气和好奇心。
2021年起,上海加速推进“公园+”。黄浦、静安、徐汇等7个区的15座区属公园以及3座市属公园与上海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8座高校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加强公园与文化、艺术、体育、教育等各类功能的有机融合。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表示,今年上海各座公园将推出百场以上的“公园+科普”活动,让市民游客在自然环境中与科学家、专家学者面对面,丰富游园体验的同时,提升科学素养。
此次在中山公园打造的集成电路材料微型科技馆将开放至5月30日,此后将视情况“流动”到其他公园、学校、社区、商场,形成可复制的科普模式,让公众在不经意中近距离接触当代硬核科技。
据透露,以氢能、核能、机器人、饮用水安全等前沿科技和百姓关注的民生热点为主题的公园微型科技馆也在酝酿中,条件成熟后将对外开放。
图片
中山公园“葩科小屋”,除了展示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部件,还有与绿化市容行业紧密结合的设备。 陈玺撼摄
图片
中山公园“葩科小屋” 陈玺撼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