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湖州演讲摘录

2024年5月18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出席了第二届“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投资科技合作推介会暨湖州未来大会并作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摘录:
新格局下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特点、新成就
——黄奇帆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图片
张剑 摄
非常高兴参加一年一度的湖州投资科技合作推介会暨湖州未来大会。按照今天的会议主题,就讲一个国家十年来发生的大事情:新格局下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特点和新的成就。
这个讨论涉及到三个新,第一个就是新格局,第二个是新的开放特征,第三个是这十年对外开放新的成就。
1.新格局
新格局对我们来说不是个随意的形容词,是国家对外开放的一个特定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那什么叫国民经济的循环?
在国际上一般这么定义:如果一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包括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总的进出口贸易占 GDP的比重,如果超过60%,就是以外循环为主体的;如果小于40%,那么它就是内循环为主体。
比如,我国1950年到1980年,国民经济就是内循环为主体的,国家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在10%以内;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到新世纪初,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差不多是70%以上。
比如2006年,中国的货物贸易占GDP比重64%,服务贸易占GDP比重7%,加起来占GDP比重就是71%,所以是以外循环为主的。
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下,我国目前进出口贸易比重是多少呢?
2023年,中国的进出口货物贸易6万多亿美元,服务贸易8000多亿美元,加在一起,7万亿美元不到,大概48万亿人民币左右。那么我国的GDP126万亿元,比下来是38. 5%左右,那么2022年、2021年也是38%左右。
那么大家会想现在比重下来了,是不是因为贸易摩擦等原因,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判断。
在2016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已经是38%。包括近年来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始终保持在38%左右,充分体现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坚强韧性,说明了我们经济格局的健康稳定。
那么大家还是会问,为什么过去几十年70%以上的进出口贸易,非要去调整为40%以内,这里边要说一个道理。
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劳动力成本提高了,生态环境成本提高了,土地要素成本提高了,大规模进出口的效益可能不那么合算,这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到了要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阶段。
这个阶段强国战略就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这是100年来世界强国都会走的一个战略。
比如,最近几十年,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占 GDP比重始终是25%~30%之间,它是以内循环为主,外循环相辅的。
那么欧共体有27个国家,都是世界经济强国。欧共体去年的进出口贸易占GDP比重也是30%左右,以内循环为主。 
那么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它有个发展过程,1945年到1975年,日本在产业振兴过程中,以外向型、出口型为主,30来年进出口贸易占GDP比重一直保持在75%左右。
到70年代后期,它开始进入世界经济强国,最近的40多年,日本每年的进出口贸易占GDP比重大体上占35%左右。
举这些例子就是说明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是强国之路的内在选择,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选择,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保障的内在选择。 
2.新特点
新格局下中国的开放是更高水平的开放,更深层次的开放,更宽领域的开放。
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贸易政策从过去几十年一直以出口导向为主,转变为既积极鼓励出口,也鼓励进口,不再是一味追求贸易顺差,而是推动贸易双向平衡、顺差逆差双向平衡。我国进口商品关税,在2010年就降到了9. 7%,2023年已经降到了7. 5%左右。从进口关税上体现了鼓励进口,让老百姓能分享比较低的成本,分享世界商品的好处。另一方面中国搞进博会,是全世界独一无二专门搞进口的博览会,本身就是代表了加强进口的导向。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贸易政策得到了世界各国贸易方面的欢迎。
第二,投资政策从过去几十年比较多的鼓励外资到中国投资,转变为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请进来、走出去,双向平衡,双向发展。从2018年到去年,我国每年走出去投资有1000亿美元左右,而每年引进也是1000多亿美元,2022年1900亿美元,在这方面是比较平衡的。
第三,区域开放政策从过去几十年以沿海沿边地区开放为主,转变为沿边沿海内陆协同开放、整体开放、同步开放。以前,中国各类国家级开放措施都是从沿海开始的;而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任何新的开放措施,都是东西南北中一体化开放,新区政策在中西部地区同步推广,保税区也从沿海推广到了中西部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全国分批次被批准。现在整个中国150多个保税区一半在内陆。
第四,产业开放政策从过去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开放度比较高转变为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比如金融业、服务业,教育、卫生、文化等行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外资投资、控股比例等都有调整,开放度大大提高。
第五,开放重点从过去比较多的鼓励要素和流量的开放,现在转变为更多着眼于规则、规制、体制、机制的开放,使得整个国内更多按照自由贸易协定(FTA)的贸易规则,形成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3.新成就
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开放一定会体现到宏观经济中跟进出口、跟对外经济投资发展有关的一些主要的行业。所以可以看到最近十年中国的对外经济有三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一,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结构性、趋势性、基础性的变化。10多年前,中国的出口商品70%左右是劳动密集型的商品,轻工、纺织、服装、箱包鞋帽等等。有句调侃的话叫“用10亿件衬衫去换一架波音飞机进口”。后来,这样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2010年劳动密集型占比超过70%,变化为2023年高附加值产品超过90%。中国现在出口的新三大件,光伏产品、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电池,这三个产品在世界市场去年占到50%以上,还有中国的船舶出口占全球50%以上。挡不住的中国出口产品的良好趋势,一定会带动中国经济很好的发展。
第二,中国的出口商品制造发生了结构性、趋势性、基础性的变化。在2010年以前,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产品当中50%左右是加工贸易。什么叫加工贸易?就是1000亿美元出口,其中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可能就要700到800亿美元,然后加工变成1000亿美元再卖出去。加工贸易销售值和 GDP的转化率很低,“只长骨头不长肉”。但是到现在,我们缺什么补什么,目前中国加工贸易只占20%,一般贸易占70%,产业链集群自主发展、自主生产,跟过去十几年有了巨大提升,6万多亿美元进出口的产品中,加工贸易的比重已从50%降至20%以内。
第三,中国吸引的投资非常稳定。在引进外资方面,2000年至2010年,中国引进外资大概在1200亿美元。从2012年至2022年,每年引进外资在1400多亿美元,比过去十年平均每年增加20%。最近几年,有人会觉得吸引外资少了,但实际恰恰相反,最近五年中国引进外资平均每年是1600亿美元。2022年达到1800多亿美元。这说明,即便是近些年各种因素叠加,但做生意的人仍然在商言商,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外资对中国青睐。
总之,对外开放的良好趋势格局,一定会推动中国圆满实现“十四五”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我也相信湖州作为“长三角之心”,一定会更好地实现八大战略新兴产业和“六个新湖州”发展目标,我预祝湖州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