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减碳”却要做“加法”?为你揭秘绿色交通的“减碳”密码

如今,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大家可能会有意识地去选择绿色交通、绿色出行。记者从交通运输部了解到,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55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06条,运营里程超过1万公里;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节能低碳的水运和铁路运输比例大幅攀升。在加和减中,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新能源+大数据
绿色货运的“减碳”密码
首先我们来关注绿色交通中的“减碳”密码。近年来,我国在公路货运领域持续进行绿色转型,城市货运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江苏苏州,通过推广新能源货运车辆、建设智能化信息平台等方式,正让城市配送能耗进一步降低,变得更加绿色、高效。
刘辉是苏州一家物流公司的货车司机,送了十几年货的他,去年换上了这辆公司新采购的新能源轻卡。从蓝牌到绿牌,换的不仅是车牌颜色,还有新的驾驶体验。 
图片
货车司机 刘辉:电车好开一点,还是便宜。充电还好,基本上走到哪里都会有充电桩。 
图片
2018年起,苏州启动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制定出台了专项政策,绿色优先,鼓励引导物流企业向低碳转型。 
图片
苏州市交通局副局长 钱敏磊: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奖补政策,按照苏州城市的规模、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行业管理的要求,根据绿色配送车辆的运营里程数作为测算的标准,实现了新能源车购置成本的降低。
图片
目前,苏州全市新能源配送车辆已从2018年之前的几乎为零,增长到17000多辆,更新和新增的城市配送车辆,已实现100%新能源化。 
图片
江苏苏汽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文军:这些就是我们刚刚采购的一批新车,它比油车的运营成本单公里能下降50%,200公里以内1吨以下的货物,都可以用新能源车辆来进行运输。
图片
截至2023年底,苏州市新能源货车的总行驶里程已经达到13.8亿公里,相当于可节约标准煤约88.3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20.8万吨。能源结构优化的同时,政府和企业还在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配送模式的创新应用。
图片
走进这家生鲜配送企业,一块电子大屏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大屏上实时显示着200辆冷链配送车的行进方位,每辆车每天的配送线路都由系统自动规划最节能高效的方案并推送给司机,以此来实现对全市2000多个站点的高效配送。 
图片
这种基于数据算法的共同配送模式,正成为城市配送的主流。去年,苏州市区采用共同配送模式的比例已达到95.6%,配送车辆能耗同比下降13%。 
图片
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不只是在苏州,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全国已有三批77个城市纳入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16个城市通过验收。《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全国将有序建设100个左右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 
调整运输结构
“世界大港”的“减法”账本
要“减碳”除了推动新能源货车的使用外,调整运输结构,使用更加低碳的运输方式,无疑是绿色交通的另一个“减碳”密码。2004年至今,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业务“加”了近千倍,但是却累计为企业“减”了5亿升燃油、近1亿元的碳排放成本。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去看看“世界大港”的“减碳账本”。
走进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作业现场,随处可见“节能减碳”设施,而“减”得最多的,就是这条“海铁联运”班列,把铁路修进了港口。上午9时45分,一列由义乌始发的海铁联运专列,满载着50标准箱的小商品,缓缓驶入宁波舟山港铁路北仑港站。 
图片
北仑第一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工程部助理环能专员 朱诗亮:现在我们采用铁路电动能源模式运输以后,就可以实现碳的零排放。 
图片
2018年,宁波舟山港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一单制”全程运输服务模式。 
图片
宁波舟山港业务部海铁联运中心副主任 张周龙:“一单制”业务是指船公司在起运地签发一个全程联运提单,这样客户就避免了单证交换的烦琐流程。
图片
去年,东南物流通过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出口产品20万标准集装箱,货值达513亿元人民币。负责海铁物流的李杰,见证了这项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的历程。 
图片
宁波港东南海铁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杰:现在我们海铁联运每周作业量大概是2000到2500个高箱。在整个宁波舟山港的单一操作公司里大概占比25%,越来越多的客户愿意选择这种便捷、经济、高效的运输方式。
图片
而在两三百公里外的杭州,一个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的智慧物流云平台,也正在为宁波舟山港的海铁联运提供着智慧化的新动能。企业运货可以通过平台“一键订舱、一码约箱、一单报关、一站联运、一路可视”。
图片
浙江四港联动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俞波:目前在浙江北部地区通过我们平台的全量的覆盖,使得原本占比达到90%以上的公路运输,现在基本上都调整为海河和海铁联运,总体的比例达到60%以上。 
图片
优化调整运输结构,不只是海铁联运。 近年来,全国持续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启动25个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建设。推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 
图片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方海:目前集约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建成。2023年,全国铁路、水路货运量分别比2017年增长35.8%和40.7%。沿海主要港口煤炭、矿石利用绿色运输方式输运比例分别超过90%、78%。2023年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完成1000多万个标准箱,同比增长15.9%。 
推动绿色公路基建
探索减碳“新路径”
通过调整运输结构,节能减碳做“减法”的同时,我国也在大力发展交通与能源融合的新模式,充分利用高速公路沿线土地资源,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减碳增效的“新路径”。
这里是位于青银高速K315公里处的济南东服务区,服务区占地面积300亩,是全国首个实现自我中和的“零碳服务区”,和普通的服务区不同,这个服务区里遍布着一块块的太阳能板。而这也是这个服务区实现“零碳”排放的核心秘诀。除了布设了上万块太阳能板,服务区还设立了储能模块,并自主研发了零碳智慧管控系统,这个系统基于AI大模型研发设计,具有自主学习的功能,可以实现太阳能板的发电与储能的高效配置。
图片
山东高速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孔杰:每天早上到了9时、10时以后,阳光充足,太阳能发电效率到了高发期,发的电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服务区的自用需求,就自动切换为供电再加上充电模式,等到下午到了5时以后,随着光照不断减弱,发电效率不断降低,就自动启动储能的放电模式,保证平稳的绿电给整个服务区持续供应。 
图片
山东高速服务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吴文坛:济南东服务区是全国首个零碳服务区,2023年全年共实现碳减排3400余吨,完全实现了可持续零碳运营,今年我们还将建设20多对绿色低碳服务区,三年内实现全覆盖。 
图片
在全国,一批依托交通基础设施积极开发风、光等清洁能源,零碳和近零碳服务区、码头、枢纽场站等工程正在加快建设。 
“公交+慢行”
交通出行绿色变化
加与减中,绿色低碳交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而生活中,绿色出行也已经成为不少人新的生活方式。跟随记者的镜头,去福建泉州的古城里,体验一下那里的 “多彩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体系。
这辆穿梭在泉州古城的白色电瓶车,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小白”。哪怕只有2米多宽的小巷,它也能实现单向通行。“小白”是在古城开行的公交车,也是观光车。在泉州古城6.41平方公里内招手即停,贯通背街小巷出行网,既方便市民出行,又不影响古城格局,因此深受当地百姓和游客的喜爱。 
图片
福建泉州市道路运输中心公交科科长 盛立平:6.41平方公里的古城里面有10多万的居民,173条街巷,道路非常狭窄。背街小巷最宽的7米多、最窄的只有90厘米,多数是2到3米的宽度,很多公交车无法通行。公交车辆的小型化和慢行系统的完善,就成了最优的解决方案。 
图片
在泉州中心城区还能见到像这样的公交“小灰”,它采用5.99米的微型车厢。作为连接居民区和城市主干道公交站点的“接驳车”,“小灰”衔接起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需求,补全常规公交“小蓝”线路未能覆盖的区域。 
图片
目前,泉州市共有公交线路360条,线路总长度达到7753公里,比2019年增长近40%。 
图片
福建泉州公交集团副总经理 黄艺荣:2023年,泉州市中心市区的公共交通服务总人数是7566万人次,其中公交客流是5686万人次、自行车慢行系统是1880万人次,同比涨幅83%,减少碳排放约800吨。 
图片
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55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06条,97个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强化“轨道+公交+慢行”网络融合发展,构建多层次绿色低碳出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