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创“医养康教工益”六位一体!吴爱华:用爱照亮残障群体前行路

5月18日,“逐梦扬帆 共享美好”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在青岛奥帆中心开幕,青岛市暖阳助残志愿服务团和助残畅行、助残税务、助残法律、助残心理、助残文化、助残无碍等六个专业服务队正式成立,合力为残障人士提供专业化、常态化、精准化服务。
图片
青岛市暖阳助残志愿服务团团长,由即墨区祥泰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吴爱华担任。她表示,作为团长,自己要以身作则,做好践行者,当好宣讲员,发挥好“领头羊”作用,组织暖阳助残志愿服务团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积极宣传残疾人各项政策和活动,把爱心个人和爱心单位凝聚在一起,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关心残疾人就业和残疾人事业,助推残疾人朋友共享美好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会,心中萌生了创办残疾人托养中心的念头,从此吴爱华便坚定地踏上扶残助残的道路,如今转眼已经走过了14年。从最初的爱心助残托养,到创办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打造全国首创的“医养康教工益”六位一体、全方位的残疾人服务新模式,在吴爱华的心里,如何服务照顾好残障群体,实现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就业等全链条融合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一直是她心中不变的信念。
偶然机会萌生助残托养想法
2009年,毕业于济宁医学院医学预防专业的吴爱华,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了国家开始推行残疾人托养政策的消息,心中便萌生了创办托养中心的想法。
图片
“我二姐患有精神疾病,有一次我去医院给她拿药时,偶然知道了国家推行的残疾人托养政策,可以免费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群体进行集中托养照顾。”吴爱华说,“从小看着家里人照顾二姐,日常生活里付出了很多,所以我特别理解一个家庭面对照顾残疾人时,需要方方面面付出太多时间和精力,心里也承担着许多压力和困扰。”于是,当得知国家推行的残疾人托养政策后,她心里便想,如果可以成立一家残疾人托养中心,就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照顾更多像姐姐一样的残障群体,让他们得到更加专业的照顾,同时残疾人家属也可以从照顾病人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安心工作,进一步帮助残障群体家庭减轻压力。
也许是作为一名残疾人家属,吴爱华更能切身体会到残疾人需要得到专业照顾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康复,于是她说干就干,坚定一定要做好这件事。
2010年8月,吴爱华创办了青岛祥泰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为符合条件的残障群体提供集中托养服务,开始踏上助残扶残道路。
图片
刚开始的时候,因许多人都不知道残疾人托养中心,不了解助残政策,听到符合政策条件的残障群体可以获得补助免费享受托养照顾,很多人都以为吴爱华是骗子,觉得不可能会有这样的好事情,对她怀疑不信任。
面对残疾人家属的不信任和不理解,吴爱华带着团队成员们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与残疾人及家属唠家常,了解残疾家庭背后的艰难和无助,向残疾人家属宣传各类助残政策,为残疾人家属介绍帮助残疾人康复的方法……
打造岛城首家民办公助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就这样,日复一日,吴爱华敲开了一家又一家残友的门,走遍了即墨辖区的各个街道,倾听残友家庭的心声,让更多残友家庭了解到助残扶残政策,用自己的耐心与真心,吴爱华渐渐赢得了残疾人家属的信任。在她的努力下,中心迎来了首批入住的88位残疾人朋友。
图片
“第一批来的残疾人中有肢体残疾,也有心智障碍残疾,来到托养中心后,我们为他们理发、洗澡,给他们喂饭喂水,扶他们走路遛弯,和他们聊天唠家常,很多残疾人朋友脸上开始露出了笑容,看着他们在中心生活得开心,我们心里也非常开心和满足。”吴爱华回忆说。
成立之初,因中心工作人员人手紧张,每个人都身兼多职,周一到周末,从早上5点到晚上8点,没有多余的时间休息,所有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中心工作中。而这些无微不至的照顾,渐渐地得到了更多残疾人及家属的认可,吴爱华也成了残疾人眼中的“娘家人”。
“没有别的方法,就是摸索着干,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不断学习研究新政策、了解新政策,一点点探索学习。”吴爱华回忆说,在托养中心照顾残疾人的过程中,她发现许多残疾人需要长期定时服药,而中心作为托养机构并不具备医疗资质,药品需要安排人员定期向外购买,耗时不方便,于是她便有了新的想法——打造“医养结合”的残疾人服务中心。
2012年,青岛祥泰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具备了医疗资质,成立了两家医院,为残疾人提供全面专业的医养服务。2013年,在当地残联政策扶持下,中心成为青岛市第一家民办公助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也是唯一采用“民办公助”形式建成的非营利性服务机构。就这样,在吴爱华的带领下,中心服务的残疾人数量越来越多,从88人到100多人,再到200人、300人……截至目前,中心集中托养重度残疾人达300余人,其中已有50%的人员掌握了简单的生活技能。
全国首创“医养康教工益”六位一体
如今,青岛祥泰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已具有助残、医疗、养老、教育、职业培训等资质,现有工作人员200余人,专职社工21人,为即墨辖区5300余名残疾人、3300余名老年人、750余名孤老残障退役军人,提供“医养康教工益”六位一体全方面服务,实现为困境残疾人提供机构安养、居家照料、医疗康复、精神病免费服药及住院、教育就业、社会救助等全方位服务。
图片
吴爱华介绍,中心拥有祥泰精神病医院和祥泰医院作为医保定点机构,有专业医护人员45人,并面向社会开展医疗和心理咨询服务,每年服务重度精神残疾人4200多人次。同时,作为全市最早成立的残疾人托养机构之一,中心对入托残疾人进行人性化管理服务,开展集中托养和居家服务多种模式,除集中托养近300人外,居家服务达600人。
2016年,本着对残障儿童的帮扶,祥泰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正式成立,对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至今已累计为1500余名残障儿童提供康复服务。2019年,经市教育局批准成立青岛祥泰学校,同期市残联将青岛博爱成人中专划入,中心成为全市唯一具有学前、小学、初中到普通高中、中专阶段较完善的残疾人特殊教育链条的民办学校,采取康教结合、医教结合、职教结合的康复教育新模式,为学生提供“学校+医院、康复+教育、教师+医生、技能+就业、学校+社区”五位一体服务,现有学生310余人。
开展辅助性就业 实现多元化融合康复
走进青岛祥泰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一、二楼层设有辅助型就业工场、手工面坊、直播间、咖啡烘焙等众多残疾人教育、职业培训等赋能教室。
图片
吴爱华介绍,依托祥泰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这里可以为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服务,安置残疾人就业120多人。同时,这里也为毕业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能力评估、技能培训、岗前教育等创业就业支持,提供保洁、助教、手工加工、豆芽生产等适合岗位,每年毕业的残疾少年儿童全部能够得到就业安置,实现从抢救性康复到就业的无缝衔接。
“开始的时候,就业岗位内容只是简单的手工艺品的来料加工,一点点手把手教他们,慢慢地已经可以做出简单的成品了,今后我们希望能够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利用网络直播等方式,实现人性化、个性化就业服务,帮助残障群体实现更广泛就业。”吴爱华说,“有了辅助性就业岗位,不仅让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养老医疗等保险待遇也得到落实,生命价值得以实现。”
与此同时,围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青岛祥泰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积极探索残疾儿童融合康复的新思路、新模式。“通过多元融合康复服务模式,开展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服务,不断提升残疾儿童服务水平,满足残疾儿童的多样化需求,帮助残疾儿童最大程度融入社会。”吴爱华说道。
在中心,因早产导致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的小许悦,正在康复师的简单辅助下练习走路。1岁多到康复中心时,小许悦各项功能评定基本都是0分,而现在,6岁的她可以独自完成仰卧位坐起,少量辅助下可以行走。“以前是学校和机构两边跑,现在好了,在这里既能做康复,还能学文化知识。”陪同训练的奶奶欣慰地说。目前,即墨区0—18周岁残疾儿童少年有960人,其中530人在祥泰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接受康教融合服务。
帮助残疾人实现个人价值
在祥泰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内,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收获共同的幸福。”多年来,吴爱华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14年的扶残助残公益事业中,她用爱心与耐心,打造了祥泰这个幸福之家。
图片
如今,祥泰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设有残疾人托养中心、祥泰医院、祥泰精神病医院、职业培训学校、儿童康复中心、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社会福利中心、青岛祥泰学校、青岛博爱成人中专、祥泰公益基金会、即墨区社会工作协会等10余家社会组织,是山东省规模设施与功能最完善和最齐全的综合性服务机构之一,累计服务残疾人17000余人。
十四年来,扶残助残的道路上虽有过很多困难,但吴爱华内心从未有过退缩。她说:“希望能够帮助残疾人从掌握生活技能到学习劳动技能,覆盖教育、就业、托养等全方位过程,最终帮助残疾人积极融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薄克国   通讯员   迟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