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丁燕: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蛋糕很大,“中国汽车走出去到了新阶段”

演讲 | 丁燕
欢迎供稿 | 请添加微信shaoyanlin412
5月16日,围绕汽车供应链新生态建设、产业链绿色转型、新能源汽车国际合作、汽车出口模式的进化与演变等热点话题,一场行业内的深入讨论在第十届成都汽配展主题活动——2024中国汽车产业供应链暨新能源汽车国际合作大会上展开。
在上午的主题演讲中,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高级经济师丁燕就中国新能源汽车海内外市场发展状况发表演讲。
图片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高级经济师丁燕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受邀参加今天的盛会,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海内外市场的发展分析》。整体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全球新能源市场的一个概览。
图片
通过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到,全球新能源总量是持续快速的增长,2023年总量突破1000万辆,已经达到了1271万辆的规模体量,渗透率已经超过了15%,达到了15.3%。
图片
从全球各个国家和大区的渗透率的对比来看,可以看出来一个特征,渗透率差异是非常大的。左边那张图红色的点代表的是欧盟的一些国家,像瑞典、挪威渗透率都已经超过了50%,也就是卖两辆车就有一辆车是新能源。分大区的对比来看,一个是中国所在的东亚是最高的,超过了25%的渗透率,其次是西欧,主要就是欧盟的一些国家渗透率接近20%,再其次是北美,现在发展最好的就是中国、西欧、北美这三个市场。
从技术路线的差异来看,各个区域间的新能源,路线差异还是非常大的,从结构来看,绝大多数地区总的来说是纯电动是为主的,但是对比中国、北美、欧洲这三个发展比较好的市场,右边市场结构因为不是很稳定,量很少,变动是特别大的,参考意义比较小,重点看中国、北美、欧洲的对比来看,纯电动是主体,但是可以看出来在混动的路线上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中国是典型的插电式混动的份额是最高的,插电和增程这两个合计2023年已经接近10%,到2024年应该说已经突破了10%,但是可以看到北美和欧洲不插电的混动HEV的占比还是比较高的,这就是差异点。
以上是一些静态的数据,从动态的趋势变化来看也可以看出来一些特征,网络上一些舆情的信息,近期以北美和欧洲为代表,海外新能源整个的节奏有放缓的趋势,具体从国家来看,德国和意大利的渗透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不仅渗透率,包括它的体量,也就是它的销售量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种下降其实背后还是政策的变化引起的,从德国的纯电和插电的补贴可以看出来,2023年4万元以下的插电车型的补贴一下子由4500欧元降到了0,纯电也是由之前的6000欧降到了4500欧,补贴退坡直接带来车价的变化,所以从消费者的购买来看,要衡量一下和油车对比划不划算,所以背后还是一个政策的干扰。
在政策变化之下,看看车价是怎么变化的,就可以看出来,特斯拉2023年是在全球掀起了降价潮,2023年中国的价格变化也是由特斯拉降价引起的,它在欧洲市场也是一样,因为马斯克要让利于消费者,随着成本的降低,2023年全球降价,平均都达到了10%左右,无论是标准版还是长续航版还是性能版,甚至有一些车的价格降幅超过了10%,纯电是以特斯拉为引领的市场,降价已经覆盖了补贴退出的影响,无论是在欧洲还是中国表现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插电在欧洲因为很多都是油改电的车型,所以企业就让不了那么大的利,所以带来的一个结果,德国插电渗透率2023年是出现了腰斩的现象,而美国最近也有放缓的节奏,其实背后的原因还是因为电动车业务的盈利性持续不佳,以及在技术路线上的摇摆,包括混动的技术路线选择。像福特财报显示,燃油车其实盈利性还是非常好的,但是电动车的盈利性就很差,但是特斯拉,虽然说绝对的盈利还是不错的,但是也可以看到在下降的一个趋势,我们可以看到特斯拉在全球的股价也是出现了波动,背后就是盈利性下降的影响。
整个西方放缓,背后更多的是从选举的需要和政治大选以及保居民就业和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向传统车企和工会释放的一个示好的信号,做出电动车发展阶段性放缓的一个妥协。我们认为这还是一个阶段性的影响,长期来看不改电动车发展的这样一个大趋势。
第二部分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情况。
图片
首先一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在2023年新能源已经超过了780万辆,相比2022年又提升了近200万辆的规模,跟欧美放缓的节奏相比,我们的势头还是很强劲的。其实我们这个强劲也是补贴退出,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还取得了这个好的成绩,为什么能取得这个好的成绩?我们说虽然2023年补贴也退出了,但是在2023年也是取得了一个7%的渗透率增幅,达到了35%,每卖三辆车就有一辆车是电动车,同时从月度数据的对比来看,12月份甚至超过了40%渗透率,买10辆车里有4辆车都是电动车。取得成绩背后也是电动化的路线,双战略,纯电和插电这两种动力形式双双发力,而且我们可以看到不仅纯电增长的好,插电目前的势头非常强劲,甚至超过了纯电,因为可以缓解消费者的里程焦虑,同时又能有一个电车的体验感,在整个的电动车的增量里头,插电的贡献已经超过了纯电。
图片
从增速来看,也可以明显的看到,红色的那个是插电含增程,增速也是超过了纯电,是非常好的。中国的插电表现好背后的原因也是因为我们插电和国际上的一些插电是完全不一样的,咱们是大电池的插电,比亚迪、理想为代表的,而国际上的欧美的插电更多的还是传统企业的油改电车型,所以说既卖油车又卖插电,所以自己颠覆自己是非常难的,包括价格怎么样去错位竞争,怎么样去定位,是非常难的,但咱们不一样,比亚迪虽然前些年也卖过油车,但现在已经全部停掉了油车,整个都推电车,电比油低是指比其他品牌的油车要低,所以它的竞争力就完全体现出来了。一些新势力的企业的表现也是非常好的,像理想。同时传统企业在跟进,像吉利长安在第二梯队,插电的路线也在快速的跟进。
除了动力路线是一个推动因素以外,价格的变化,让利于消费者也是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消费者买车主要看经济性划不划算,对比一下,从2023年开始,随着新能源的快速推进,新能源已经掌握了整个定价权,2023年是特斯拉发起的,2024年年初是比亚迪发起的,已经在引领价格,具备了定价权。从具体的品牌来看,龙头企业领衔降价,左边是自主的品牌,比亚迪领先降价,右边是外资品牌,特斯拉领衔降价,掌握了定价权。
这几年的连续的趋势的变化,甚至有一些电车品牌累计降幅已经超过了20%,给我们一个认识,说传统燃油作为百年的一个产业,其实它在技术进步包括让利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但是电动车产业它毕竟还是一个新的产业,它从技术进步规模体量,随着这样的一个发展,未来的降价的预期还是更强的,所以未来我们相信它相比油车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强。
而且除了现实的降价,龙头企业从盈利水平来看,无论是特斯拉还是比亚迪,它还是有继续引领降价的这样的一个能力,所以说现在进入了一轮淘汰赛,虽然说现在还是预赛,跟不跟决定了你能不能够拿到最终参加决赛的入场券。所以大家也是拼尽全力,有的是主动的有的是被动的,来获取一张入场券,来参与最后的角逐。
最后跟大家分享的是中国新能源在海外市场的一个发展情况。
图片
这个数据可以看到全球汽车销量是8800万辆的规模,新能源超过了15%,如果不含中国,海外汽车市场有5800万辆的蛋糕,中国的汽车可以完全参与进去,但这个里头有可能有燃油车的,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竞争格局?新能源的蛋糕是一个什么样的竞争格局?中国的企业未来肯定会把自己摆进去来参与竞争。
图片
虽然说欧美从短期来看有放缓的节奏,但是短期的目的是为了变被动为主动,掌握定价权,从长期来看电动化的战略全球是不会变的,比如以欧洲来看,碳考核目标不变,所以电动化是减碳的最佳路径。碳考核目标之前提出2035年禁售燃油车,虽然说现在没有说禁售燃油车,但是保持发动机,通过生物燃料来降碳。电动化仍是减碳的一个最佳路径,挪威它平均每公里的碳排放为什么能达到那么低?就是因为电动化的策略是很彻底的,这是一个最佳路径,所以我们认为全球来看电动化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的。
由于整个的电动化大趋势不改,各地对新能源都有鼓励政策,而且各个地方的补贴政策是有差异的,像欧洲还是比较彻底的,虽然说现在补贴有退坡的趋势,但力度还是相对来说挺大的。包括欧洲、亚太,像泰国给的力度,泰国政策相当于是中国新能源的一个翻版,它的整个的政策,我们中国的企业参与进去制定标准各种政策,所以说表现也是非常好的,这都是我们的机会市场。
从中国出口到全球的车辆来看,新能源的渗透率是越来越高,2023年是超过了25%,但是还是不足三成,燃油车和新能源都在双双发力。在各种能源形式里的中国汽车的渗透率来看,电车方面的渗透率更有优势,就是出口全球的来看,在纯电的渗透率在海外市场也超过了9%就更有优势,所以说全球新能源的大发展对中国的新能源企业是一个机遇。从不同区域的差异来看,BEV最高的是东盟和拉美,但东盟的量还可以,拉美就不用考虑了,因为它本身的体量比较小,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欧的纯电的渗透率,就中国车出口过去已经接近10%,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市场。
随着中国电车的导入,一定能把国际上海外市场的电动车的价格压下来,这里收集了部分车型的在海外的售价都折算到人民币,我们可以看到普遍的都超过了15万,很多地方都是30万的售价,中国的车,现在的电车在10万以下的甚至都很有竞争力,它出口海外应该说是有竞争力的,当然有一些贸易壁垒,最近拜登政府也对中国的电车关税从25%加增到100%,当然我们认为因为出口到美国的本身也就1万辆的体量,所以说它的可能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总的来说,从国内售价的差距,意味着未来如果出口海外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另外从油价和电价,直接决定消费者使用的经济性。我们这里以各国消费者的年均行驶里程做了一个对比,可以看到在有些国家一年就可以省出1万块钱,这是平均的行驶里程来算,如果折算到一些网约车高强度的使用,用的越多就省得越多,所以说也是提升了使用经济性。另外从便利性的角度,虽然目前是一个制约的障碍点,但是考虑到有一些国家人口密度非常低,居住条件非常好,家里就具有充电条件,以及有一些国家是两个车,一辆油车,另外一辆电车,电车跑跑短途,应该说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潜力。
最后总结今天的主题,中国汽车走出去到了必要性、可行性、机会性和战略性兼备的新阶段。唐代诗人罗隐有一句诗叫时来天地皆同力,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走出去已经到了这个阶段,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什么是东风,就是我们企业的决心和行动力。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就是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