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日记 | 百味沙洲之清炒松树菌

5月18日 星期六 雨
春风从再远点的寒山,吹到到大山岭,沙洲的春天就真正地来到。在村子后面的猴山,雪公寨,松树也开始泛着嫩芽针。以百丈岭作为群山的首领,沙洲村背靠大山,就有了春天的依靠。
这里,长满了松树、松树、枫树、樟树、竹林等。大片的松树,让村子背后的形状有了更为详细的描述。松树林是丛生的,这种落叶林,成片掉罗的松针,是村子里的土地更加肥沃。松针覆盖的土地下面,雨水的浸润,下面腐烂的松针开始孕育着丰富的山野微生物,更多有机的发酵使土地变得越来越有机生态,也回报着对土地的厚爱。
到了春季,沙洲村除了野草丛生,各类山野之中的野生菌类,开始繁衍生息。一年春回,一年生。松树菌,是这一带山区一种常见的食用菌。与松茸、杉菌、松露菌等相似。通常生长在松树、云杉等针叶林中,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食用菌。尤其在低洼的山坡上,松树林之中,成片的探出红色的雨伞形状的菌类。每年春天,这里吃菌子,成了沙洲人最幸福的记忆。
沙洲老人说,松树之间的间隙大抵在三五米左右一株,树与树之间的密度保持着绝对的距离,这是对自然与生长的敬意。大地上所有的植物与动物都是,它们对时空与距离保持着良好的刻度,亦是对自我生命的敬畏。自然界的物竞天择,在任何一片山林间变得有秩序,有纪律,有序列的摆布。茂盛的蕨类植物在地面已无人之势,所向披靡。正是这样的环境,松树菌有了巨大的养育空间。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沙洲村人从不放弃对野生食物的追求。他们喜欢食时度势,春野之中,总是不忘到山野之颠,到山坡之中,或者山谷之下,找寻一切能滋养生活的物质。扯竹笋的,摘蕨菜的,挖地皮菌的,无所不及。
春天的沙洲村,这里的松茸、松菌、松露菌、杉木菌的口感鲜美,香气浓郁,菌中之王使得世人喜欢,春天来沙洲,尝鲜食野蔬,品野菌,成了当下的潮流。
图片
松树菌采摘回来时,菌子的外衣是白色的。经过简单处理后,焯水,冷却后成了暗黑色。松树菌的表面相对干净,用山泉水洗干净,焯水,再分捡处理一下表面的杂质。用泉水洗一下,晾干水分,备用。
开锅,准备炒松树菌。先下菜籽油,和猪油。倒入大蒜头,松树菌一起翻炒,颠锅。翻炒一分钟左右,将切成小段的青椒倒入锅中,一起爆炒,约两分钟左右,连续抖几下锅子,快速加入盐、味精及少许生抽,快速出锅。
松树菌尽量不加辅料和配菜,免得丢失了本源的菌香。保持其独有的菌体香味不受干扰。让菌体的清香,得到充分发挥。松树菌炒熟后,通体粉红,滑嫩,时间长了后,会自然散发出汁水。不管怎么吃,一口咬下去,通体软糯,绵绵不绝的爽脆感。
沙洲农家餐馆中,大部分都会有这道食物。只是各家师傅对美食的理解不一,也有掺和其他配菜的。最纯正的,当属于清炒。这是对沙洲春天的一种诠释,对生态的美好抒情。连汤汁,都堪比燕窝,更富营养。
(作者:谭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