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有非遗丨鱼灯“游”出新业态

  街道两旁路灯上挂着肥壮艳丽的鱼灯模型,古装小贩正拉着满载鱼灯的手推车行走,叫卖声此起彼伏;城墙上的咖啡馆中,徽剧演员正登台献唱,头顶上方红彤彤的鱼灯琳琅满目……
  漫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州古城景区,寓意年年有余、喜庆祥和的鱼灯元素层出不穷,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融合新玩法正在为当地文旅消费注入新活力。
图片
  5月9日,演员在歙县徽州古城一家鱼灯主题咖啡馆内表演徽剧。新华社记者 傅天 摄
  在景区“大鱼神灯”文创店内,从60厘米到3米长度不等的竹扎纸糊的手工鱼灯,到鱼灯形状的抱枕、手机支架、马克杯……200多款鱼灯文创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挑选心仪的伴手礼。
  “我们正努力让这条游了600多年的‘鱼’,游进更多人心里。”歙县旅发公司副总经理黄晓红说,为了让鱼灯在文化传承中“活”起来、“火”起来,公司通过设计创意周边产品、吸引青年人才入驻等,让鱼灯产业“新新”向荣。
图片
  5月17日,游客在歙县徽州古城鱼灯馆体验绘制鱼灯。新华社发(樊成柱 摄)
  在被山峦环抱着的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溪头镇,鱼灯活动的习俗已有600多年历史。2022年5月,溪头镇的汪满田鱼灯被列入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幕降临后,“嬉鱼”队伍穿街过巷,热闹非凡。近些年,有更多当地青少年争当“鱼头”,牵头召集鱼灯活动,让古村在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中“沸腾”出年轻活力。
  随着人们对传统非遗的关注,汪满田鱼灯名气越来越大,鱼灯节的喧嚣过后仍是忙碌。刮竹青、取竹芯、扎鱼骨、糊鱼布、上颜色……在宽敞明亮的溪头镇汪满田村鱼灯工坊中,农闲的村民聚集在这里分工协作,制鱼灯、赶订单。
  “我们改良制作的迷你版古风鱼灯,受到市场广泛欢迎。”41岁的汪满田鱼灯县级非遗传承人汪华武一边为鱼灯上色一边说,“我一年能做约200条鱼灯,全年订单不断,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做。”
图片
  5月10日,小朋友在溪头镇汪满田村鱼灯工坊内玩耍。新华社记者 傅天 摄
  除制作鱼灯外,打造非遗研学游也为曾经少有人问津的汪满田村吸引来一批批师生队伍。今年年初,清华美院的学生来到村里向当地人学习鱼灯制作技艺,对传统鱼灯进行宣传和艺术再创作。3月,工坊还挂牌成立了安徽医科大学来华留学生文化体验基地,向世界青年展现非遗魅力。
  “今年鱼灯节期间,全村鱼灯产业收入近160万元,在三年内实现了700%的增长。”汪满田村驻村工作队队员王青华说,近年来,汪满田村致力于鱼灯文化传承和发展鱼灯新业态,鱼灯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一项重点产业。
图片
  5月10日,村民在溪头镇汪满田村鱼灯工坊内练习舞动长约8米的鱼灯。新华社记者 傅天 摄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汪满田鱼灯,村里还成立了专业表演队到各地展演。“几天后,我们就要带这条‘大鱼’去北京展演。”王青华指着工坊里8米长的“鱼王”说。
  如今,火红的汪满田鱼灯带着美好的祝福与村民的期盼,正奋力“游”出大山,“游”出新业态。
文字记者:马欣然、贾稀荃
视频记者:傅天、周牧
报道员:樊成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