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丨泥土里长出“村Art”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李心怡 阮帅
最近,在广东博罗县罗浮山脚下徐田古村,一场“村Art”乡村艺术作品创作比赛,意外“炸”出100多位农民画家。他们用乡村做背景,将情感寄托于画笔,诞生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乡村生活图景。取名为“春耕”“老店”“水中桥”“门前小河”……
95后、毕业于广州美院的返乡大学生杨洁灵信心满满参赛,却不料输给当地无绘画基础的村民,不禁感叹“高手如云”。赛后,入围的33幅农民画被展示在徐田古村两间约160平米的夯土房内,一个月间,吸引了全国各地5000多名游客、艺术家慕名前来。
一场乡村与艺术结合的“村Art”,关注点在于一个“村”字。继“村BA”“村超”“村晚”后,“村Art”带给我们什么惊喜?
图片
徐田古村“村Art”展。记者 李心怡 摄
“没有技巧,全凭感情”
五月的罗浮山脚,风和日丽,路旁芭蕉挺拔高耸,田里沙葛绿意盎然。随处可见的传统古建筑鳞次栉比,墙上的壁画、窗雕凸显着当地古民居的特色。三两绘画爱好者在路边架起画板,对着眼前美景写生作画。
图片
李金水与家人正在写生。记者 李心怡 摄
当地村民李金水便是其中之一。今年46岁的他,是一名乡村巡逻员,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凭着一腔热爱,用业余时间坚持画了22年的家乡农民画。在这次“村Art”比赛中,他获得了第二名,奖品则是一头羊。
图片
右二为李金水。受访者供图
农民画家是如何养成的?
太阳底下,一个画板、三支画笔、五六种颜料,皮肤黝黑的李金水目不转睛地对着远处的低矮房屋和树木创作。一小时的工夫,在他流畅的笔触下,面前生机盎然之景便跃然纸上,柔和的色彩交织着幽远山水,让人心旷神怡。
图片
李金水作的画。记者 李心怡 摄
“这算比较简单的,有些复杂的画面可能要在这里呆上三四个小时,再复杂些的,会先用相机拍下来,回家里去画,画得着迷的时候甚至凌晨一两点都不忍睡觉。”李金水告诉记者。
李金水的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从小,他跟着父母在菜田里干农活长大。“地里的农作物一天一个样,我就天天观察它们的变化,眼神也练得越来越敏锐,生活中细微的事物和变化都能很快察觉。”
事实的确如此,记者来到李金水家中,被其所画的一幅名为《润物无声》的画作所惊叹:画面主体是几根连接的水管,但,水管上破旧的刮痕、水表上的数字刻度、半脱落的防水胶带、叶片上细小的孔洞、墙壁上不规则的裂缝……一切细节勾勒分明,清晰可见。
图片
李金水与他画的《润物无声》。记者 李心怡 摄
农村生活里最常见的外接水管,怎么会想到把它画在一幅画上,做主角儿?
“这一幕,很多人都会忽略,但它对于村民生活的重要性却是无法忽视的。”李金水说,“那天下班的路上,我突然发现了它的美感和意义:水通过水管输送到千家万户,给人们带来生命之源;同时,水管连接处滴落下来的水滴,滋润了裂缝中的植物顽强生长。‘润物无声’尽在不言中。”
谈起“村Art”展中最喜欢的一幅画,李金水说,是村民钱彩云画的《烟云观瀑》,“没有技巧,全凭感情!”
图片
钱彩云与她作的画。记者 李心怡 摄
画中场景是珍藏在钱彩云记忆深处的一幕。她回忆起:“那时候,每天清晨四五点,就要翻山越岭去上小学。山顶的雾气、树枝上的露珠,山泉从高处倾泄,溪水的哗哗声不绝……童年故乡一直留存在脑海中,是我最亲的牵挂。”
“只有在家乡、在农村,我才能持续绘画,才能在绘画中找到热爱。”钱彩云说。
作画人,画中人
这群农民画家,既是作画人,同时也是画中人。他们在时光中感受着乡村的变化,欣喜地描绘着越来越美的家乡。
2023年,从广州美院毕业的杨洁灵毅然回到家乡,从事美术教育行业。她说:“想通过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去带动村里的小朋友,让他们有机会去学习和感受什么是艺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图片
杨洁灵与乡村孩子们。受访者供图
“艺术其实并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在一草一木的生长,在一砖一瓦的沉淀。”杨洁灵坦言,“或许就是因为对农村体验的差距,才让我在比赛中输给了无基础的画家。之后,我想更用心地去感受,把家乡的每个角落、每个变化都用笔画下来。”
在杨洁灵今年3月画的参赛作品《罗浮山下人家》中,原本的泥巴路变成了沥青路,破旧的瓦片房换上了五彩的“新衣”。“这是村里唯一一条通往罗浮山的路,没想到改变如此大,村民们仿佛住进了童话小镇,周边还多了许多郁郁葱葱的植被。这一幕多么值得记录!”杨洁灵感叹。
图片
杨洁灵画的《罗浮山下人家》。记者 李心怡 摄
图片
《罗浮山下人家》实景。 记者 阮帅 摄
“以前,家乡对我来说像是母亲,是我的港湾;现在,它更像是一个孩子,我想和它一起成长,尽我所能,赋予它艺术文化的力量。相信过两年后,我再从同样的角度去描绘这条村路,一定别有一番更美的景致。”杨洁灵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乡村之变,也体现在农民画家胡玉权的参赛作品里。绵延的罗浮山脉,一辆高铁从高架桥上呼啸而过。高铁旁,几排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那里正是博罗县泰美镇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基地周围的几个小村子也展现出新貌。
图片
胡玉权画的《魅力泰美新塘村》。记者 李心怡 摄
“艺术源于生活,农民是最接近乡村的群体。他们的画古今、画未来,乡村发展、时代变化都变得更加鲜活、更有生命力。”博罗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温志云介绍,“村Art”活动期间,县里为每个镇的参展者均提供了专业指导老师,参赛村民都能得到免费指导。
“光是绘画比赛还不够,只能‘炸’出一小部分的民间‘好汉’。”比赛承办方、泰康之家罗浮山经营公司乡村振兴负责人苗俊峰说,之后,还计划和当地乡镇继续联动,以一年两期的频率,推出摄影、书法、手工艺品、非遗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比赛和展览,吸引多路“豪杰”参与,把“村Art”推广到更广阔的地方。
“村Art”开展以来,除了让农民有了自我展示的舞台,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农村打卡,带动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五一期间,“环罗浮山”一带各村庄涌入了10万游客。博罗县福田镇党委副书记罗智崇表示,光是徐田村,以前一天的游客也就3辆大巴左右,现在一天可能最多的时候会有10辆大巴,停车场都需要扩建了。
“大家看画的同时,也会到经过保护和修复的古祠堂里走走看看,惊叹于这里的‘深藏不露’,古村落的文化历史正在被不断发掘。村里的文旅产业兴旺起来了,还带动了周边露营、农家乐就业岗位的增加。艺术与乡村的结合实实在在为这里增添了新气象。”罗智崇说。
图片
徐田古村景色。记者 李心怡 摄
丰富的精神世界
尽管比赛已经告一段落,苗俊峰还是会经常接到村民打来的咨询电话,还收到了几幅新的画作。“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不少人问下一届什么时候开始。”
“村Art”的“余温”犹在,这充分说明,并非民间艺术家是“稀缺物种”,而是平时鲜有让他们大展身手的舞台,才让不少人被“冷藏”了起来。
在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教授看来,不论是从农村与体育相结合诞生的“村超”“村BA”,还是农村与文化艺术相结合发展出的“村Art”,这背后映射出当下中国农民对多元化精神世界的不断追求。
比如在这次创作大赛中,虽然一些画作明显还比较粗糙,绘画手法也尚显稚嫩,但贵在真实、接地气,同样表现出对家乡人文风情的热爱。
图片
“村Art”比赛。承办单位供图
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村Art”,为乡村带来了什么?钱文荣认为,乡村与艺术相结合,可以在传承民间文化、促进城乡文化交流、激发农民创新潜力、活跃农村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产生积极的化学反应,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源向农村流动,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一方面,农民艺术家根植于乡土传统、交融于农村生活,通过绘画、手工、音乐、舞蹈等形式,表达和传播当地特色民俗、传统技艺等文化元素,激发农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通过借助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如举办农村艺术展览、开展农村艺术文化节等,吸引不同地区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促进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艺术文化乡建的核心是将艺术文化融入到乡村建设中去,提升乡村的文化氛围和生活品质。”说起这样的案例,钱文荣如数家珍。  
在福建省厦门市的阳光海岸艺术村,集聚了大量艺术家、设计师和创意人才。园区内有各类艺术工作室、画廊、文化创意企业等,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江苏省扬州市雕梁画栋项目,以传统建筑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艺术设计的乡村建设项目,使得传统建筑和现代艺术相得益彰,打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
而在浙江,也有很多的探索与实践。例如,杭州的画外桐坞,上百位画家入驻村落,不仅教会当地村民绘画,植入了文创基因,为村落营造出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还有嘉兴市的乌镇,作为中国著名的水乡古镇,通过乌镇戏剧节、乌镇国际艺术展等国际知名文化活动,让古镇焕发青春……
图片
乌镇水乡。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铸魂,一方乡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但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钱文荣直言,乡村缺乏人才,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在保护与传承的同时,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和创新理念,激发乡村的文化创意活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