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润良田,南京打造现代化灌区建设示范样板

水利兴则天下定,仓廪实而百业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近年来,南京市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持续推进,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保障灌溉用水安全。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让有限的水资源浇灌出丰收的无限希望。
图片
高淳区淳东灌区
现代化灌区让作物“喝”饱水又节水
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形象地说明了水对于农作物的重要性。大中型灌区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战场。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南京以“四个规范”为抓手,大力开展大中型灌区的现代化改造,不仅解决了一批灌溉水源问题,同步对周边的沟渠水系进行清淤扩挖整治,着力解决灌区一系列“卡脖子”的问题,在有效提升灌区的灌排能力的同时,努力把灌区建成“节水、生态、精管、智慧、幸福”的现代化灌区,使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始建于1975年的高淳区淳东灌区,是水利部确定的全国434处大型灌区之一,也是苏南地区唯一的国家大型灌区。该灌区总面积达405.5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约31万亩,惠及桠溪、东坝、漆桥、固城4个街道和青山茶场、付家坛林场2个国有场圃。灌区以“一源、两片、三首、四沟、五渠”为核心,重点打造灌区灌排工程、智慧水管理、水生态水文化、管理改革四大体系,逐步建成为“设施布局合理完善、农业生产节水高效、运行管护科学高效、灌区环境生态健康”的现代化灌区。目前,灌溉水利用系数0.617,年均节约灌溉用水1400万立方米,年增粮食产能800万千克。
六合区龙袍圩灌区,总面积65.2平方公里,灌溉面积4.19万亩,灌区以灌排工程建设为载体,探索建立了现代化节水型生态灌区运管模式。目前,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682,累计改善灌溉面积达31万亩,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占比80%,灌区粮食作物结构占比92%,是六合区粮食及农副产品主要生产基地。
截至目前,南京市大中型灌区39座中,高淳区淳东灌区获评全国第一批水利部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单位;六合区 龙袍圩灌区成功入选水利部、国家发改委第二批灌区水效领跑者;同时,高淳区淳东大型灌区、六合区龙袍圩灌区、新集灌区,溧水区湫湖灌区、方便灌区,江宁区江宁河灌区、浦口区三岔灌区、侯家坝灌区已被水利部评为国家级节水型灌区。
据介绍,2024年,南京江宁区周岗圩灌区、浦口区沿江灌区、六合区金牛湖、新禹河4个中型灌区项目列入国家新增国债项目,争取国债资金2.615亿元。目前全市4处新增国债灌区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正在按序时进度推进。
图片
六合区龙袍街道赵坝村高标准农田
六合新禹河成全省唯一“三试点”灌区
作为南京“都市北田园”,六合区襟江带滁,地处江淮分水岭,境内水系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有山有圩,易涝易旱。全区良田连片,分布5座中型灌区内。近期,继成功申报水利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水利部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试点之后,六合区新禹河灌区成功入选水利部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至此,新禹河灌区成为江苏省唯一一座“三试点”灌区,将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数字孪生、水权改革为牵引,结合“长藤结瓜”式灌溉特点,多措并举打造山丘区多水源现代化灌区示范样板。
新禹河灌区位于江苏省西南部,滨江带滁。新禹河作为滁河支流串联起雄州、横梁、龙袍3个街道大片区域,总面积264.47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6.0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面积12.59万亩,属典型南方多水源平原丘陵蓄引提结合“长藤结瓜”式的重点中型灌区。
自实施新禹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以来,六合区成立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由水务、发改、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为成员的灌区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改革撬动运行管护和农业节水能力“双提升”。区水务局围绕灌区“双首、两岸、三点、四片、多渠”的灌溉排水总体格局,抓住国家增发万亿元国债机遇,紧盯资金投向,吃透政策方向,积极争取新禹河灌区节水改造和现代化改造项目落地,推进34条45.4千米干支渠、280座沿线配套建筑物等灌区骨干灌排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后,灌区骨干工程配套率、完好率均达90%以上,灌溉保证率8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686,将进一步有效推动灌区良性运行升级。
六合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强化数字赋能,依托数字孪生先行先试试点,开展渠首工程、干渠等虚拟仿真模型搭建,搭建智能专业模型与平台,多维度汇聚、清洗与转换基础数据、监测数据等数据,创新建立“需水、量水、配水”+数字三级管理体系,并通过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推进灌区数字化、调度智能化建设,逐步实现灌区“供水可靠、调度灵活、用水精准、防灾有力、管理智能”,着力打造南方多水源平原丘陵现代化灌区样板。
图片
六合新禹河灌区
加快灌区现代化建设步伐,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按照“节水、生态、精管、智慧、幸福”总体要求,南京灌区现代化建设既考虑为现代农业灌溉服务的基本需求,同时兼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外延功能,并结合当前全市灌区发展趋势和民情特点,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从工程、信息和管理融合出发,构建起安全可靠的灌区供水体系、灵活精准的灌排工程体系、智慧专业的灌区监管体系、生态优美的灌区水情体系,大大提升灌区的现代化服务水平。
灌区供水体系方面,注重“连”字,基于连通工程形成供水面源。根据南京市灌区分散水源供水特点,工程布局时考虑通过串并连工程将灌区内自然水系、人工水系、水库、塘堰、泵站等进行连通,形成全域范围的供水面源。
灌区灌排体系方面,注重“节”字,节灌控排重生态。密切结合南京市灌区目前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后灌溉需求和控排要求,结合现有排水系统和自然水系分布情况,从生态健康发展和景观提升的角度,布局骨干灌排工程体系,改善项目区内人居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灌区监管体系方面,注重“控”字,运行管理数字化。在示范区内,从水源到灌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在关键的控制、配水和管理节点等关键位置,布置量测监控设施,基于灌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方案的智慧决策和智能控制,最终实现数字灌区运行管理智慧专业化。
灌区水情体系方面,注重“精”字,建设现代化灌区。拓展灌区文化功能,将灌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加速精品旅游线路的形成,探索具有当地特色的可推广、可复制的现代化灌区发展新路子。
图片
江宁区周岗圩稻田航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昇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