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匠心|“酱”心传承,传统酱油酿出地道味

5月12日,立夏刚过一周。沂南县马牧池乡供销社酱园内,李长本揭开酱缸上的“斗笠官帽”,手握淋油木勺用力搅动。前两天下了雨,充分搅动可以让水汽排出,缸内豆酱也会充分吸收阳光,以便更好地发酵。
春曲、夏晒、秋收、冬藏,作为沂南县酱酿技艺的传承人,今年73岁的李长本深知节气对传统酱油酿造的重要性。
图片
拎起酱缸上的“斗笠官帽”,用淋油木勺用力搅动,可以让水汽排出。
“今年是我做酱油的第五十五个年头。”李长本说,酱油是一个家庭的生计,是一种技艺传承,也是一道风景,选豆浸泡、蒸豆拌曲、入缸发酵、日晒夜露、成熟提油、晒露浓缩……每一道工序都独具“酱心”。
在李长本看来,横河酱油,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时间的礼物”。上世纪60年代末,李长本作为马牧池供销社酱园里的酿造工,凭借刻苦学习钻研,掌握了酱油酿造传统工艺,曾连续六年获得县级表彰。
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春风骤起,企业改制,李长本包下了整个酱园,并将手艺传承给了儿子李尊旭,父子二人便开启了“守”艺之路。
图片
李尊旭说,清洗、蒸煮、晾晒、发酵,看似简单的工艺却极考验体力和耐力。
每年春天,位于汶河支流河畔的横河村桃花盛开,如云似雪。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水资源,为酱油酿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清洗、蒸煮、晾晒、发酵,看似简单的工艺却极考验体力和耐力,经过一道道传统而严谨的酿造工艺,一个个金黄的豆粒华丽变身,成为了浓香醇厚的酱油。
“酿造酱油,从原料加工到酿出成品至少需要六个月,每一道工序都有着严格要求。只有经过了时间和技艺的沉淀,酿出来的酱油才最地道。”李尊旭说。
“整宿不能睡觉,得随时掌握温度、时间,都是要亲自管的事。”李尊旭说,父亲李长本对于酿造技艺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年轻时的李尊旭为了学好这一门手艺,没少被父亲批评。
“用真材实料守住初心,做原汁原味好产品,用传统工艺回馈大众”,这是父子俩在二十多年的磨合中达成的共识,也是酱园一直以来的核心理念。
图片
灌装酱油。
其实,李长本要做的不止于此。他想把横河村供销社酱园打造成以传统古法酱油酿制技艺为主、非遗文化为依托的乡村旅游综合体,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内核才是关键,“不过,现在年纪大了,有些事需要交给年轻人传承下去了。”
如今,这个担子交到李尊旭手里,他谨遵父亲教诲,将酱油制作过程拍成短视频,向大家讲述横河村与古法酱油的故事。
图片
李长本父子俩生产的酱油。
一缸好酱油,展示的不仅是中国的美食文化,更体现了一个追梦人的“匠心”。横河村酱园的牌子一挂就是几十年,不管街坊四邻还是远道而来的人,总能一下寻到记忆中的老味道,这是大家伙儿对他们手艺和人品的认可。可在父子俩眼中,守住酱园,传承好手艺才是他们最得意的“作品”。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 通讯员 郭玥辰 毕泉奇 刘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