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之城”的西安攻略

图片
在历史长河中,博物馆是艘动态的文化之舟,装满过去,驶向未来。读懂一个城市,当从博物馆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博物院考察时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落子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开馆。在“馆”与“城”相融共生之中,西安通过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一体推进文物保护、文明传承、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发展,打造更加生动的“博物馆之城”。
我们如何通过“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全球文化交流的对话平台,以“博物馆之城”为城市文化会客厅以及中华文化的展示窗口,持续扩大西安的国际影响力、美誉度,在加快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图片
我们为什么要建“博物馆之城”
一匹“挤眉弄眼”、不那么“正经”的铜奔马,让人们在会心一笑间实现疗愈,也让甘肃省博物馆跻身顶流;“文物演我精神状态,领先一千年”,在眼尖网友的创作下,一批网红文物成了表情包;《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中,在一个奇妙夜,博物馆这座奇妙屋里,兵马俑、唐三彩化身“戏精”开派对,刷爆朋友圈......
当下,“文博热”持续升温,博物馆成为人们旅游的必选打卡地。
今年“五一”假期,约110.9万人次走进西安文博单位,共享文化盛宴。
2021年5月,国家文物局表示,支持有条件地区打造“博物馆之城”。目前,全国已有北京、西安、南京、郑州等30余个城市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的计划或规划。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博物馆之城”?
第一,“文博热”,本质上是“文化热”。博物馆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如果国宝会说话》《寻古中国》《国家宝藏》等国风类节目好评如潮,通过建“博物馆之城”,进一步优化博物馆布局、创新博物馆体制、完善博物馆功能,可有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二,建“博物馆之城”,是城市文明品味和文化实力的展现。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杜虎符”走进《国家宝藏》,到各地火出圈的博物馆“名嘴”讲解员……通过创新运用展陈方式,让文物走出去、“活”起来,博物馆逐渐成为城市文化的公共会客厅。
第三,建“博物馆之城”,能够满足人们对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的深度精神需求。在快节奏的生活间隙,走进博物馆,逛一次展览、听一场讲解,能让脚步慢下来,让思考更深刻,这对现代人来说弥足珍贵。如今,博物馆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收藏与展示功能,逐渐演变为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与历史对话、与艺术交流,是培养文化自信最生动的课堂。
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是抓手,落脚点是整个城市。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实现“馆城融合”的有机统一、实现城市IP和促经济增长的携手奔赴,也是建立“人人共享”的博物馆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实现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创造性连接。
图片
西安是“家底”丰厚的“天选之城”
西安,具备建成“博物馆之城”的天然优势,可谓“天选之城”。
首先,西安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西安博物馆的“绝对数量”“常住人口与博物馆数量比”在国内领先。5月17日,在“5·18国际博物馆日”西安分会场,茯茶文化博物馆等5家新备案的博物馆授牌,至此,西安的博物馆数量已增至163座,每8.02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中博热搜榜”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热门百强博物馆榜单》,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博物院、陕西考古博物馆等5家位于西安的博物馆上榜,其中,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全国位列第4。
其次,打造“博物馆之城”,西安蓄力已久。
早在2009年,全市文物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构想,2010年正式启动建设。2022年1月,“博物馆之城”建设被纳入《西安市“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围绕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西安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再加速。2023年5月,《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构建一座“馆城融合、活力创新、人人共享”的“博物馆之城”。
另外,西安文博领域的高规格活动频现、氛围浓厚。
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在西安举办,发布《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西安宣言》;高规格召开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建立市级“大片区考古”联席会议机制;汉文帝霸陵入选“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西咸新区北城村墓地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现;“博物馆之夜”系列活动、文博游主题线路、“博物馆号”旅游观光车广受市民游客喜爱……
“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选择在西安举办,是对西安高品质打造“博物馆之城”的肯定与信任。随着系列活动拉开帷幕,一场文博盛宴正在西安精彩上演,向世界展示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的生动画面。
图片
2024年5月13日拍摄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无人机照片)。
我们应该怎样建设“博物馆之城”
西安应该如何利用好先天优势,打造高品质的“博物馆之城”?
一是优化博物馆体系。“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本意,不在于拥有更多“统计学”上的博物馆,而是从增量到提质,让不同品类、不同属性的博物馆均衡发展、互为补充,合力发挥收藏城市记忆、诠释城市文化的功能。
西安正探索国有博物馆“总-分馆”机制、推动博物馆“伙伴支撑”计划等,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实现大馆做强、小馆建优、微馆盘活,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博物馆之城”新格局。
二是注重“馆城融合”。在建设“博物馆之城”的过程中,应注重把文博设施、历史建筑、老街旧城风貌织成有机整体,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与西安市的发展规划、城市更新、区域改造、产业升级等紧密结合,在城市全域形成没有围墙的全景式博物馆。让博物馆和市民生活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有益补充。
三是提高公众参与度。做好揭示、解读、转化,将历史文化转化为当代人容易读懂的形式,是当前“博物馆之城”建设需要思考的方向。
要以数字化赋能,推动理念、技术、手段、业态创新,进一步丰富展示内容、创新展陈方式、增强与公众的互动体验,让历史文化遗产跨越时空边界,闪耀数字时代;发展以文博机构为载体带动的夜游经济、汉服旅拍、非遗研学等“新中式”旅游,让文旅业态更加丰富;要通过适当延长开放时间,优化门票预约制度,提升场馆环境,提高服务质量。
四是面向未来,拓展国际视野。扩大文创产品开发跨界融合,积极开展线上营销,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 IP 符号和品牌,让更多游客既可以触摸历史,也可以把博物馆 “带回家”;全面提升大遗址保护和博物馆运行水平,创新大遗址保护利用“西安模式”,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加强与国际同行交流与合作,展示中国博物馆特色与风采,传播中华文化精神价值,促进不同文明相互理解与尊重。
坚持守正创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更多人与优质文化资源相遇。西安正通过“博物馆之城”建设,塑造一座城市的文化核心竞争力,面向全世界传播中国形象,讲好西安故事。
图片
图片
我们以独特的视角注视城和人的点滴变化,解读政务信息、紧贴民生关切,分享想法和见解,记录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美好图景,期待与您共享、共情、共鸣。
来源:西安报业·“前方+”工作室出品丨主笔 朱雪娇丨编辑:答案 谈密丨校对:王军望丨审核:马悦 韩东辰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