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乡镇一点“活钱”都没有,拆农民房子“一本万利”

贺雪峰
中西部地区财力普遍紧张,吃饭财政是形象写照,即地方财政只够发工资和保运转,搞建设的投入就主要靠土地财政收入了。
地方政府财力紧张,最紧张的莫过于乡镇一级了。乡镇一级没有独立财政,几乎所有收入都来自上级预算拨款。乡镇一级没有城市建设规划,也就没有土地财政收入。
乡镇一级没有钱搞建设也不是问题,毕竟乡镇一级并不像城市一样需要有大笔基础设施投资,问题是,乡镇一点“活钱”都没有,就可能真的无法维持运转了。上级拨给保运转经费相当有限且用途都是明确的,预算外还有各种必须要开支的钱,比如乡镇就餐补贴、临时工聘用,都是必不可少的开支。还有一些政治性任务也是必须要开支的。财政保工资,却不一定能保年终奖,有钱乡镇可以发全奖,没钱乡镇只能发半奖甚至发不了奖。因此,乡镇也要创收。
按照成都市一个乡镇财政所长的说法,乡镇财政所只是会计中心,没有真正的财政功能,乡镇任何收费都是非法的,因此就不存在财政意义上的预算外收入。那么,乡镇从哪里弄钱来维持运转呢?
乡镇一般有两个从预算外弄钱的渠道:一是向上级政府和部门争取,二是打土地主意。
向上级政府和部门争取,最困难的时候找县委书记县长哭穷,是真穷,县委书记县长也就会多少给一点。更重要的是找职能部门弄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奖补资金。如果各方面工作都很优秀,在全县考评中获得好成绩,上面也会发一些可自由支配的奖励。
当前乡镇政府最大一笔可以灵活使用的钱往往与土地有关,具体是通过卖土地指标来获得可以灵活使用自由支配的钱。土地指标有两种,一种是占补平衡指标,即通过开荒等办法来形成耕地,从而形成占补平衡指标,卖出去就是钱。一亩占补平衡指标可以卖好几万,每年若能找到几十亩荒地开垦出来,就可以有几百万元收入。乡镇一般都会依据国土二调图斑来找基本农田以外的土地,看还有哪些土地稍经开垦就可以成为耕地纳入基本农田的。有的话乡镇就有财源了。当前中西部地区大都形成了成熟的开垦荒地的机制,自然资源局、土地整治中心或公司以及可以协助验收、交易的关联公司,多位一体。通过开垦荒地形成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出去每亩指标可以获得数万元收益,扣除给到村里的三五千元和开垦荒地的费用,绝大部分收益都归乡镇。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收入也就成为了乡镇最重要的外快。
另外一种土地指标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即农村退出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增加的挂钩。农村建设用地主要是农民宅基地。现在农民在进城,农村空心化,乡镇政府就有很高积极性将空心村拆掉,以形成增减挂钩指标交易出去。增减挂钩指标可以覆盖占补平衡指标,又可以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指标就一度很昂贵。有的地区,县城商住用地招拍挂价格不到100万/亩,增减挂钩指标每亩倒有四五十万,这显然有问题。
既然增减挂钩一本万利,乡镇政府就有很强的拆农民房子的动力。拆农民房子少时,形成的指标可能卖得出去。拆得多,所有地方都想做这笔生意,指标就卖不出去了。
无论如何,当前乡镇政府主要的活钱就指望土地指标收入。因为不同地区土地存量不同,可以获得的额外收入就不同。运气特别好的乡镇,一年可以有上千万元土地收入,乡镇日子就好过。有的乡镇土地潜力挖完了,日子就不好过了。
问题是,不仅土地潜力会被挖完,而且土地指标并没有创造财富而只是转移财富。有些地区以为只要拆农民房子就可以获得大把土地指标收益,就肯定会出事,比如山东2020年借合村并居拆农民房子,就是典型的折腾。还有政策官员如郑新立以为农民宅基地是“沉睡的财富”,实在是对宅基地天大的误会,以此来制定政策必然会出大事。指望靠折腾土地来振兴乡村是最不靠谱的事情。当前中西部地区通过做点土地文章捞点外块,有点灵活收入还是可以的,显然也不可能长久。
除土地收入以外,乡镇还会有少量协助上级完成任务的工作经费,如上级会按照征地拆迁总额一两个百分点给乡镇工作经费,因为这笔工作经费可以灵活使用,而对乡镇很重要。
一般来讲,乡镇以农业为主,乡镇是消费性的而非生产性的。农民要么住在村庄从事农业,要么到县城居住享受较好的公共服务,再好一点到市区以获得较多就业与收入机会。乡镇的重点是保持农村社会基本生产生活秩序,维持住农业农村的基本稳定。因此,乡镇没有钱也是不要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