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史记|林徽因的“毕业证”为何迟到了百年

当地时间5月18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举办的毕业典礼上,林徽因的外孙女于葵代表林徽因领取了迟到百年的建筑学学士学位证书。作为现代中国首位女建筑师,林徽因把毕生精力都花在了建筑学研究上。
图片
“我与我父亲一同遍游欧洲,在此期间,我开始萌发了学建筑的念头,现代西方经典杰作的辉煌激发了我,令我燃起了将其带回祖国的愿望。我们需要学习好的建筑理论,使得建筑能够矗立数世。”据一位宾大校友的记录,林徽因与建筑学结缘始于1920年与父亲同游欧洲。在游历前,父亲林长民希望林徽因通过游历,暂时离开家庭繁琐生活,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在欧洲时,林徽因通过与一位对建筑设计有研究的女性朋友接触,开始喜欢上建筑学,并很快立志做一名建筑设计师。
1924年,林徽因与未婚夫梁思成一起前往美国留学,但她在宾大的留学生涯与同期的男同学相比,困难重重。1918年至1941年间,共有23名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就读于宾大建筑学专业,林徽因正是其中之一。她还是23人中唯一的女性,并且是唯一一名完成建筑学学业要求,但并未被授予建筑学学位的学生。
图片
当年,宾大建筑系并未开放给女性学生就读,林徽因曾请求以建筑学专业特别生身份破格录取,但遭到了拒绝。最终,林徽因选择入学美术专业,选修建筑学课程。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她不仅提前完成了美术系的课程,而且成功选修了大部分建筑学课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是当之无愧的学霸。
当年一位宾大学生在访问记中生动描述了林徽因在宾大读书时的情形:“她(林徽因)坐在靠近窗户的椅子上,俯身面对一张绘图桌。那里能够俯瞰到校园一条小径。她那瘦削的身影匍匐在巨大的建筑习作上,当这些建筑习作同其他三十到四十张习作一起挂在巨大的判分室的墙上时,将会获得很高的奖赏。这样说并非捕风捉影,因为她的作业总是得到最高的分数,偶尔排第二。”
1926年到1927年,林徽因兼任宾大建筑系教学助理职务,这也是她成绩优异的佐证。当年的美术学院院长曾在给林徽因的推荐信中写道:“林徽因在学业追求上极度认真,成绩优异。她每年学习的科目数量比一般学生多。由于成绩好、功底深,她被选为兼职的学生指导教师。”
其实,在1934年以后,宾大建筑系已经面向女性学生开放,并且开始为当年从美术系毕业,但有志于从事建筑并修习过建筑学课程的女性校友补发建筑学学位,但当时身在国内的林徽因被忽略了。直到2022年,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兼佩利讲席教授弗里茨·斯坦纳在看“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展览时,注意到了林徽因没有取得建筑学学位,最终推动了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位的事情。他曾表示:“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她没有被授予学位的原因很清楚,就是她的女性身份。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错误,是时候来纠正它了。”
林徽因作为建筑师的身份不常被人们提起,但她在建筑学上的建树无愧于建筑师的称号。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回国后,在沈阳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学系。1931年,林徽因和梁思成正式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之后的多年时间,他们一起到河北、山西等地考察中国古代建筑,留下了大量考察资料。野外考察古建筑并不是份轻松的差事,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他们常要骑毛驴,一路风餐露宿,十分辛苦。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930年至1945年的15年间,林徽因、梁思成共走了15个省,190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在1937年到山西五台县测绘时,林徽因和梁思成发现了当时中国尚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五台山木结构佛光寺。
在长期的辛劳工作中,林徽因的身体越来越差。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到清华大学建筑系教书,继续发光发热,从事与建筑相关的各项工作。1955年4月,51岁的林徽因逝世。如今,因为被追授宾大建筑学学士学位一事,林徽因再次被提起。与她的名字一道被提起的,还有她建筑师的身份。与人们赋予林徽因的其他头衔相比,建筑师应该是林徽因最想被人们记住的身份,就像她的墓碑上所刻的那七个字——建筑师林徽因墓。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