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反思:僵尸企业冲击德国生产力

参考消息网5月20日报道 德国《世界报》网站近日发表题为《生产力低下的德国——现在大量僵尸企业造成恶果》的文章,作者是弗兰克·施托克尔,内容编译如下:
劳动可以创造收入,但想要带来经济繁荣,还需要其他东西:不断提高的生产力。只有员工、企业和国民经济越来越高效,生活水平才能提升。然而,20年来,德国乃至欧洲却几乎没有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任何进展。
因此,德意志联邦银行委托旗下经济学家研究相关原因以及如何扭转这一趋势。和往常一样,原因不止一个,而是复杂多样的。
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以及多年来实行的零利率政策可能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人口结构显然是另一个因素——而且它可能导致这种停滞状态持续多年。德意志联邦银行认为,只有实施迅速有效的结构性改革,才能有所帮助。
20世纪70年代,欧洲主要国家的生产率增速保持在每年2%至4%之间,但在那之后持续走下坡路,在过去20年中几乎一直低于1%。
在此期间,企业之间的效率差距也不断拉大。也就是说,既有效率高的公司,也有效率低的公司。
但问题在于,在正常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低下的公司应该被效率更高的新公司挤出市场。劳动力也会随之从失败的企业转移到新企业,并壮大后者的实力。德意志联邦银行经济学家表示:“因此,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对于提高整体经济生产率至关重要。”
然而,多年来,破产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少。2004至2023年,德国破产企业数量下降55%,关停企业数量也下降30%。当然,公众通常认为这是积极的现象。但反过来说,这也意味着更具生产力的新公司越来越少。
2004至2014年,德国全年注册登记公司总数减少30%,降至约8.6万家。尽管2014至2019年间经济繁荣,但这个数字却一直停留在这一水平。
因此,经济越来越缺乏活力,有时甚至陷入僵化状态。这也导致生产力几乎没有提升,财富也几乎没有增长。为何如此?其中既有经济原因,也有结构性原因。
德意志联邦银行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原因包括金融危机和随后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造成的动荡。这些危机引发了不确定性,导致新创企业数量减少。与此同时,政府的支持措施往往能让企业避免破产。
经济学家认为,各国央行的低利率政策是重要的结构性原因。各种实证研究表明,欧元区长期坚持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对企业活力产生负面影响。
经济学家写道:“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在内的12个欧盟国家的微观数据显示,由于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后的货币政策导向,无法盈利但能获得有利融资条件的公司比例上升了。”
经济学家表示,还有迹象表明,企业的入市率及退市率较低也很关键。“这一发现可以解释,为什么尽管经济大范围回暖,但欧元区的企业在低利率阶段依旧缺乏活力。”
德意志联邦银行的表述十分谨慎,但经济学家早就在讨论时用上了“僵尸化”这一关键词:在正常条件下早已无支付能力的公司因为低利率而存活,像僵尸一样在企业界出没,妨碍清算,进而阻碍生产力的提升。
目前,利率条件已经完全转变,近期破产企业数量也的确有所增加。不过,新创企业数量目前还没有迎来转折,经济不景气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阻碍转折出现的或许还有其他因素。德意志联邦银行认为,其中一个决定性因素是人口结构。经济学家写道:“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供给也会下降。”
经济学家认为,按趋势来说,在老龄化社会中,创新活动和冒险精神也会减少,“但这些因素会在企业创立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外,计量经济学模型还展示了人口结构和新创企业数量之间的相关性。
最后,经济学家还发现了生产力进步迟缓的另一个原因。“过度监管和制度质量欠佳也可能对欧元区的企业活力产生负面影响。”经济学家呼吁在这方面采取措施。
德意志联邦银行的经济学家说:“结构性改革是政府行动能力中的关键要素。”(编译/钟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