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城管局:垃圾分类推动城市垃圾治理提质增效

红网时刻新闻5月20日讯(通讯员 陈细华 颜殊 唐征平)近年来,邵阳市城管局从垃圾收集环节切入,建立全市一盘棋、一张网垃圾分类工作体系,多措并举有序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不断夯实城市垃圾治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基石。目前,邵阳市城区已实现生活垃圾前端分类设施全覆盖、公共机构全覆盖、宣传全覆盖,中端和垃圾分类处理设施设备建设略有成效。
图片
北塔区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投放站。
示范引领
市城区共建成垃圾分类示范街道21个:大祥区8个,双清区8个,北塔区5个。其中,北塔区田江街道完成省级高标准示范街道创建任务,已完成市级验收。各县市建成垃圾分类示范街道4条,示范社区13个。
图片
大祥区垃圾分类宣教。
多元宣教
常态化: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建立科学规范的志愿者队伍,市、区、街道、社区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融入日常工作,结合“周末红志愿服务活动”、业务培训、小区宣教等活动,出现在城区的大街小巷,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周周有、层层有、处处有。目前,志愿者队伍人数达18000余名。
图片
双清区生活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
集中化:结合重要节点开展大型宣教活动。近年来,结合全国生态日、低碳日、节能宣传周、垃圾分类月等时间节点,开展垃圾分类集中宣传。
图片
垃圾分类宣教中心。
特色化:市级生活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已于2023年5月底正式开放,大祥区在樟树垅社区利用原垃圾中转站改造了区级宣教中心,北塔区在酷贝拉游乐基地打造区级垃圾分类研学教室,双清区计划结合公园、游园打造主题公园,形成垃圾分类“连片风景”。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编制了《邵阳市学校垃圾分类暨健康教育读本》。
趣味化:以市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如:垃圾分类吉祥物征集、“酵素废油、变废为宝”“有害换有爱”等等,让市民参与其中,切身体验,深入了解垃圾分类意义和相关知识。
设备“升级”
前端:设施设备实现全覆盖。市城区共建设垃圾分类亭800余座、投放点1500余个,完成升级改造600余座。
中端:推进中转站分类改造。截至目前,市城区共完成12个垃圾中转站分类改造,基本满足示范片区内生活垃圾分类的转运要求。
图片
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场内。
终端:推进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新邵焚烧发电项目已正式投产运行,设计处理能力1000吨,目前日均处理生活垃圾630吨左右。中法合作项目——邵阳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投入运行,填补了邵阳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空白。该项目每年可处理餐厨垃圾6.57万吨,可发电1095万度,项目运营周期可实现CO₂减排量16.70万吨。
探索创新
“绿色”探索家庭厨余垃圾处理新方式。2023年2月完成了邵阳市家庭厨余垃圾终端处理模式论证。大祥、北塔区引进社会力量,设城南街道台上村和田江街道苗儿村建设厨余垃圾有氧发酵基地,进行有机肥种植试验。日均处理家庭厨余垃圾近6吨。
“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每个部分相辅相成,与群众紧密相连。垃圾分类是深入推进城市垃圾治理、健全垃圾处理设施设备的良好契机。在多样化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中,还可以让市民有效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让我市垃圾分类群众基础更稳固。”市城管局相关工作人员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