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王桥下5元理发,62岁刘大姐不为赚钱为了解闷,“47年的手艺丢了可惜”

一辆三轮车,两只折叠椅,悠扬的歌声自潮王桥下沿大运河流向远方,一副太阳镜,一只丝绸口罩面巾,上身迷彩大褂,下身一条黑白条纹裙裤,脚穿一双黑色花布鞋,坐在折叠椅上专心织着手里的毛衣,三轮车车头挂着一副长方形招牌,“专业理发,5元",背景是一漫画女子长发飘逸——这就是刘大姐与她的理发摊。
图片
 大运河潮王桥下摆摊理发的刘大姐
专业理发47年
5元理发12年
刘大姐,江苏连云港人,15岁出门学艺,先后在扬州、上海学习理发多年,1983年回连云港开理发店,一开20多年。刘大姐说,弟弟妹妹加自己7个,她是老大,从小就没学会玩,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从当学徒到现在47年了,只会理发。
说起理发刘大姐停下了织毛衣,说过去女的流行烫发,男得流行平头、西装头和分头,像三七分。记者补充还有中分。刘大姐就笑,说中分少。刘大姐指着记者的头发说,“你这种头,我一分钟就剪好了,最难的头也不会超过十分钟,想理什么发型,你只要亮出手机图片,都能给你理出来。”
刘大姐来杭州已有18年,儿女都已在杭州成家立业,她闲不住,又只会理发。刘大姐指着车头的招牌说,牌子是自己12年前设计的,5元的价格也是12年前定的,漫画也是自己画的,设计好让做小区电梯广告的师傅帮她制作,花了30元。
图片
12年前刘大姐亲手设计的理发招牌
2013年那个夜晚,刘大姐第一次出门为人理发,老公不相信有人会找她,刘大姐那晚剪了6个头,收入30元,她好开心,老公也好意外。自此老客带新客,不断有回头客,刘大姐一有空出来,平均一天理十个头是有的。
稻香园85岁杜奶奶说,她在刘大姐这里理发十多年了,老年人怕等,刘大姐这里电话问声,什么时候空,走走过来蛮方便,价格又便宜,十多年前是5块,现在还是5块,刘大姐人好,哪怕不理发,看到她们在运河边走,都会叫过去坐一会,歇一下。
图片
刘大姐正在为85岁杜奶奶理发
83岁的徐老伯家住左家新村,在刘大姐这里理发十来年了,以前和老伴都在这里理,一年前老伴走了。徐老伯说,刘大姐人好,态度好,技术也好。
图片
83岁徐老伯今天不理发与刘大姐聊天
60岁的韩大哥家住日晖新村,特意骑车赶过来理发。韩大哥喜欢钓鱼,一次运河边钓鱼看到刘大姐5元理一次,从此理发再也没有换过地儿。
图片
日晖新村韩大哥赶到潮王桥理发
57岁的孙大姐第一次来找刘大姐,孙大姐住在附近,在运河边散步知道刘大姐的。孙大姐说,今天不剪发,来找刘大姐染发,自己带了染发剂,家里有3周岁的孙子,回头要理发也带过来。
前面闲时记者与刘大姐聊了二十多分钟,后来一忙起来刘大姐就没停过,一直到下午四点正要收摊,还有老顾客前来理发,刘大姐剪完才正式收摊,把现场打扫干净,扫起的头发都收进旁边垃圾桶,几乎全是花白的。
图片
剪下的头发收拾到垃圾桶 
刘大姐的外甥女18岁,外甥12岁,两个孙女一个15岁、一个17岁,一个孙子13岁,儿子儿媳女儿女婿还有老伴,一大家子十个人的发型都交给她,反正她剪烫染样样精通,孩子们喜欢什么发型,拿出手机图片想剪一样的都没问题。女儿家在西湖区,每周都会过来,吃完饭就开始给家人理发。
图片
刘大姐停下织毛衣专心分享理发
有时碰到流浪汉,居无定所,没什么钱,头发乱糟糟的,刘大姐碰到都会主动叫住他们,为他们理发,刚开始流浪汉会不好意思,都会说没钱,刘大姐告诉他们不收钱。有一年冬天遇到一个流浪老人,在运河边冻得不行,腿还一瘸一拐,刘大姐不仅为他免费理发,还回家拿了老公的衣服给他穿。
刘大姐每年要用坏五六把电剪,都是全钢进口的,贵的一把六七百块,便宜的也要一百七八十块。这些成本算进去,刘大姐说,赚不了什么钱,她也不是为了赚钱,一是实在闲着没事做,二是47年的手艺丢了可惜。 
刘大姐理发时间(遇家中有事、下雨不出摊)
上午:09:00-10:00;
下午:13:00-16:00;
晚上:19:00-20:00。
地点:潮王桥西南侧(稻香园旁)
剪染烫都行,单剪5元,剪+染30元,烫发不分长短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