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基本型总设计师马显超:一生赶上一个完整型号是种幸福|10年10人

编者按:2014年5月,习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人是最具创造力、也最闪耀的元素。上海科创中心建设10周年之际,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走访了10位科技工作者,听听他们的科创故事和感悟,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不一样的精彩,一样的勇立潮头、勇攀高峰。
马显超简介:1980年12月出生,现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C919项目团队总经理、C919基本型总设计师,曾参与ARJ21支线飞机、C919大型客机研制攻关,为两款飞机的取证、交付、运营作出了积极贡献,获“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4月底,中国国航和中国南航分别向中国商飞下了百架国产大飞机C919的大订单。截至目前,C919累计获得30余家客户1000余架订单。
10年前,习总书记视察中国商飞时提出,中国是最大的飞机市场,过去有人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个逻辑要倒过来,要花更多资金来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形成独立自主的能力。如何自主创新?如何“把大飞机搞上去”?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了马显超。
【“外界一直怀疑我们能否干成”】
记者:10年前习总书记到中国商飞视察,什么话最触动你?
马显超:那天现场气氛非常热烈,楼上楼下都是人。当时ARJ21在取证攻坚,C919还没试飞。我们的研制队伍非常年轻,面对的却是世界级挑战,外界一直怀疑我们能否干成。“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和勇气。
记者:你和C919怎么结缘的?
马显超:大学毕业时,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现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正在招人,之前我从未想过会和飞机打交道,但对于研制民用飞机还是很向往的。带我的师傅曾参与过“运-10”的研制,这个型号是我们国产大飞机梦的开始。他说,一生可以赶上一个完整的型号是一种幸福,我听得热血澎湃。
中国商飞2008年成立时,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被整合了进来。起初我主要从事ARJ21飞机的研制,后来公司面向所有型号组建了国内第一个驾驶舱设计研究部,我作为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C919驾驶舱设计工作。当时的飞机设计手册还没有系统性研究和阐述民用现代大飞机驾驶舱的内容,我们打破原有的理念框框,建立了符合现代民机研制规律的驾驶舱专业体系和研制程序。这一模式还获得了中国民航局的认可。
图片
马显超
【用6年走过艰难取证路】
记者:2017年5月C919首次试飞,你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吗?
马显超:首飞前夕,大家都在没日没夜地攻关,我们有位副总设计师,因太过疲惫,处理完事情,手里还拿着电脑就坐着睡着了。现场太多感人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大家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让国产大飞机早日翱翔蓝天。
记者:适航取证的试飞科目被称为民航飞行的“边界”,这是怎样的极限挑战?
马显超:试飞是适航验证的重要方式之一,目的是把一款新飞机的风险摸遍、摸透,找出飞机在特殊条件或状态下的性能极限,确定安全飞行的边界“红线”。例如失速、最小离地速度等高风险科目试飞,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这种试飞验证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
比如失速试飞,试飞员要主动、反复地让飞机进入失速状态,以触探边界的方式摸清C919在不同状态下的失速速度。
自然结冰对于飞机来说很危险,会改变机翼的升力,C919自然结冰试飞是首次完全由中国机组,驾驶着中国人设计的大飞机,按照中国人预测的结冰气象条件,在中国领空内完成的满足国际标准的自然结冰试飞,实现了在国内按照国际标准完成航空器自然结冰试飞零的突破。
还有最小离地速度试飞,试飞员需在几乎看不见跑道的情况下保持飞机姿态稳定,试飞时,飞机一边滑跑一边抬起前轮、抬高机头,保持尾橇擦地,一路擦着火花起飞,获取腾空瞬间的速度临界值。
记者:C919从首次试飞到首次商业飞行,为何经过了6年?
马显超:一款新机型在投入市场运营前,都要经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严格的适航审查,获得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颁发的“型号合格证”。中国商飞公司作为型号合格证申请者,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适航规章研制C919,并通过试验室试验、地面试验、飞行试验等多种符合性验证方式,表明飞机型号设计符合民用航空规章要求。
C919先后投入6架试飞机、一架静力试验机和一架疲劳试验机,开展了大量地面试验和试飞工作,用6年时间走过艰难取证路,充分验证了飞机的安全性。
图片
马显超(左二)
【如何衡量一架飞机的知识产权】
记者:C919有哪些技术创新?
马显超:我们设计了应用主动控制技术、带包线保护功能的飞行控制律,飞机更加安全平稳,飞行员操纵负担更小;我们开展了总体集成和气动技术上的创新设计,实现了更低气动阻力和每座公里油耗;在机载系统方面应用模块化、分布式、高速网络等技术开展系统深度集成,功能更丰富、运行更高效;客舱的舒适性设计也很有特点,更低噪声,更宽敞空间,特别是加宽了夹在中间的座椅,减少局促感。
记者:衡量一架飞机的知识产权,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
马显超:一架飞机的总体集成、气动设计、机体设计、系统集成和适航取证,由谁做,谁就是主制造商,谁就拥有飞机的知识产权;另外,一般来说,飞机的型号合格证发给谁,就意味着谁就拥有飞机的知识产权。C919飞机是我国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短程窄体客机。
记者:如何提升C919的后续产能?大飞机对于新质生产力有何带动?
马显超:我们在加大产能建设,也在利用柔性制造、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等提升生产效率,后续飞机产能将不断提升。
大飞机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其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性能的要求,促进了配套的系统、零部件和材料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提升带动的不仅仅是产品竞争力,还有企业的研发体系和创新能力,而这些产品提升和创新能力提升形成的新质生产力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记者手记·自主创新
中国商飞公司设计研发中心园区有一条“翱翔大道”,为让中国的大飞机早日翱翔蓝天,许多人憋足了劲。
从企业名称来看,“商用飞机”不仅直白,而且其本身就聚焦着历史使命。
大型客机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航空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要“把大飞机搞上去”,自主创新是唯一出路。
去年5月,C919首次商业飞行,完成了从“产品”到“商品”的进阶。喷涂着“全球首架”字样的“中国印”,成为“中国商飞人”心底深处最珍贵的记忆。身处现场的马显超,心情很不一样,“当时真切意识到,干了这么多年,我们终于做成一件大事!”
有了我们自己的大飞机,中国商用飞机产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未来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