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心跳最慢仅29次 医生为心脏装无线“马达”

图片
  医生为老人植入无导线起搏器。
  百岁老人最慢心率每分钟仅29次,且因体重太轻等原因,无法安装传统心脏起搏器。
  日前,心脏起搏和电生理专家、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郭军教授团队为一名百岁老人成功植入了无导线起搏器。有了无线“马达”的强力辅助,老人心率被调整到了适宜数值。
  跳得太慢周身不适
  极限时老人心脏每分钟仅29次  
  该百岁老人在一年前开始出现反复头晕、胸闷不适的症状,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时发现了心跳过慢问题,并长期接受药物治疗。通过更为专业的动态心电监测发现,老人的最慢心率仅仅29次每分钟,平均心率也仅有49次每分钟,同时还有较为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
  对于这一类较严重的心动过缓患者,尤其是在内科药物治疗无效后,往往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来刺激心脏跳得更快一点,以改善心率。
  在听取会诊专家、医院心内科主任陈小明的建议后,家属将百岁老人转到了暨大附一院接受起搏器植入治疗。  
  百岁老人身体条件不好
  较难植入传统起搏器  
  入院后,郭军教授团队为老人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术前检查,发现其身体基础条件特别不好——身高160厘米、体重仅40公斤、瘦弱,传统心脏起搏器植入所在的手术区域锁骨下皮肤菲薄没有过多肌肉组织;再加上年纪太大有过冠心病、脑梗病史,一直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导致凝血功能偏差,增加了出血风险。
  “一般而言,我们会为超过90%的符合适应症要求的心动过缓患者使用传统普通起搏器。但这名百岁老人的基础条件,不适宜用普通起搏器。”郭军教授表示,如果进行常规起搏器植入手术,需要在锁骨下区域切开一个3-4cm的切口。如果患者皮下脂肪不够,放置起搏器后极易破溃感染。
  加上老人的营养状态不好,术后愈合不良的风险大,又增加了感染风险。
  此外,常规起搏器植入后需要老人手术一侧的肢体限制活动3个月以防电极脱位,存在沟通障碍且已经轻度痴呆的老人很难做到。
  经过暨大附一院心内科陈小明主任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建议采用目前更为先进的无导线起搏技术。
  30分钟精准手术
  成功给老人装了个无线“马达”  
  在更为安全的局部麻醉方案支持下,手术团队仅仅耗时30分钟,从老人的股静脉入手,将鞘管、导丝和略大于一颗胶囊的无线起搏器递进到老人的心室内。成功放置后,无线起搏器就立即开始工作,为老人孱弱的心脏提供辅助动力。
  “心脏起搏器已经诞生了60多年,是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效的治疗手段。无导线起搏器和传统起搏器各有优缺点,两者是互补关系,不是替代关系,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及其意愿综合考虑决定。”陈小明表示,在临床实践中,特定的营养状态差、罹患糖尿病的高龄老年群体、锁骨下皮肤菲薄不适宜制作囊袋的群体,以及评估发现血管通路较差的患者,更适合使用无导线起搏器。
  知多D 无导线起搏器
  该起搏器略大于一颗胶囊,体积小,重量低,无需充电,自有电量最长可使用12年时间。手术时,从股静脉入手,将鞘管、导丝和无线起搏器递进心室内。
  “如果出现电力不足的问题,再次植入新起搏器也可实现。”郭军教授介绍,无导线起搏器植入避免了患者长期术肢限动,降低起搏器囊袋术口破溃及感染风险,且无需担心起搏器电极脱位风险,无需限制肢体运动,无需术口拆线换药,无需停用抗血小板药物,仅需两天的观察,即可出院。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沈锐冰 通讯员 张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