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数实融合催动产业创新发展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侯林
积极探索“产业大脑+”数实融合新模式,培育功力机器新型建材智能化工厂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实施淄川区“万物互联、数智未来”春风行动,聘请5家服务商为全区44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路径;进一步提升5G网络覆盖,今年新建成5G基站20个,累计已建成863个,推动5G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今年,淄川区抢抓数字经济机遇,突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深入实施数字化“百项技改、百企转型”工程,以工业互联网作为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引擎,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全力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4年,淄川区成功入选全省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成效明显市、县(市、区),是全市唯一上榜区县。
图片
龙头引领  打造数字产业发展新优势
“企业技改2台余热发电冷却塔,原传动方式为‘交流异步电机+减速机’,经平台分析研判后,基于工况及现场空间,采用空冷岛专用永磁直驱电机并成功实施应用,综合节电率28.9%。”5月20日,走进山东产研智能电机研究院,工作人员正进行数据的核查。据产研智能电机工业互联网技术总监董松介绍,这是在为某地市水泥企业进行节能服务。
山东产研智能电机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功力集团旗下,从事智能电机新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的创新迭代,以及智能电机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的企业。
近年来,功力电机打造“十百千”万电机上云工程,以“十万”台电机上云(一个地级市的电机数量)为基点,以“百万”台电机上云(一个省的电机数量)为支撑,向全国其他省市扩展,最终形成具有“千万”台电机容量、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工业互联网平台。
宝山科技5G“数字化智慧工厂”,让水泥生产实现从矿山到各环节的全过程智慧化,降低人工和各项能耗成本,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向信息化、智能化制造转型;齐鲁云商“新能源产业链数字经济总部”项目,纳入全省首批产业链“数字经济总部”项目;“晓豆智能制造云平台”等多个产品,纳入全省“数据赋能”优秀产品……
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平台建设为支点,淄川区立足传统产业的基础优势,积极探索“互联网+”创新模式,建立工业互联网培育计划。推进头部企业切入工业互联网,加速培育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功力电机工业互联网平台等4个平台,已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图片
顶层规划  促进数字产业项目建设
走进淄川区昆仑镇山东华澳陶瓷科技有限公司,1万平方米车间内的智能一体化生产,一改人们对传统陶瓷产业的印象。
“目前,我们的窑炉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都已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华澳陶瓷科技是一家专业生产超高温锆铝复合陶瓷辊棒、氧化锆研磨珠等系列产品的企业,公司总经理赵赫说,经过设备更新改造项目,企业的产品加工数据更清晰,产量和效率大幅提高,人工成本节约50%。
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以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对实现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华澳陶瓷科技总投资3亿元,启动的氧化锆精密陶瓷制品智能化技改项目,新建4座全自动梭式窑,购置球磨机、研磨介质等国产设备20台套,实现了年产5000吨氧化锆辊棒。项目今年投产后,综合生产成本降低30%,年用燃气量减少30%,年新增销售收入2亿元。
近年来,淄川区分行业推进企业数智化改造工作,先后组织卡奥斯、功力达电机、胜软科技、鲁中大数据中心等机构与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等精准对接活动50余场,开展数智化诊断、改造工作,精准解决企业问题。同时,针对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数字经济的保障等问题,淄川区积极采取措施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截至目前,累计建成5G基站863个,进一步优化了城区5G网络覆盖。
产业数字化  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把数字经济作为突破的“新赛道”,抢抓机遇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淄川区利用平台思维,创新构建了以淄矿物产、齐鲁云商为代表的大宗贸易平台,以华电集团为代表的智慧能源平台,以胜软科技、功力机器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三大平台发展模式,形成了以数字为依托的平台经济。2023年,淄矿物产和齐鲁云商两家企业批发业销售额达到647亿元,占全区总额的83%,占全市总额的14%。
同时,淄川区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利用与华电集团合作共同建设的淄川区智慧能源平台,通过隔墙供电、削峰填谷等措施实现对区域能源进行调控管理,有效地降低全区企业的用能成本。
“我们正积极采取措施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和成本,重点破解企业‘不想转、不会转’难题。”淄川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张承新说,目前,淄川区发挥龙头企业特别是链主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让产业集群中的上下游企业广泛享受“智改数转”带来的发展红利,加快企业“数转”升级,加速数实融合,让其成为产业创新发展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