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评论|让文物说话,连接齐鲁的历史和未来

从5月18日起,系列微纪录片《国宝在山东》在山东广播电视台播出。该纪录片以珍藏在山东各个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价值内涵,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新颖时尚的表达讲述每一件文物,生动展现文物背后蕴藏的故事,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
图片
文物是活着的历史。我国作为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物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这些文物凝聚着先人的辛劳、智慧、情感与荣耀,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灿烂文明的实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山东是文物资源大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山东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目前,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登录国家数据库3.35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登录数量286万余件/套、实际数量558万余件,居全国第三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968处,居全国第一位。深耕齐鲁文化,打造文化高地,近年来,山东大力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进一步保护好、利用好馆藏文物资源,通过举办一系列观众看得懂、看得进的优质展览,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已形成类型丰富、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体系。全省有600余家博物馆,博物馆数量居全国之首,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三位,发挥着传承文明、弘扬文化、资政育人、为民惠民的独特作用。
文物是历史的记忆。大汶口文化红陶兽形壶、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商代亚醜钺、西周颂簋、鲁国大玉璧、孔子见老子画像石……系列微纪录片《国宝在山东》以新颖的呈现方式,展现国宝背后的传奇故事。通过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讲述,带领观众穿越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生产生活图景,感受龙山文化时期的制陶、烧陶场景,走进商朝军队征伐东夷族以及商人大规模东迁的故事,领略西周时期大型作坊铸造青铜器、周王册封颂的情节……用强大的文化感染力,传递着国宝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和中国价值观,带领观众读懂中华文化,寻找中华魂魄,感知国宝文物不朽的价值与魅力,使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物“活起来”,从而更好地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是让历史照进现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创新实践、值得推行的创新模式,使人们以史鉴今,在潜移默化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文物连接历史和未来。新时代以来,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山东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文物工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考核体系,纳入安全生产考核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的自觉和主动,全面保护好文物古迹,精心守护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把“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刻印在齐鲁大地,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系列微纪录片《国宝在山东》的播出,让文物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必将唤起从“文物大省”迈向“文物强省”的民众力量,深入挖掘好、研究好、阐释好文物古迹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艺术传统,打造更多具有高辨识度的山东文化名片,提升山东文化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展现齐鲁大地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风采。(文/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