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建起来 日子焕光彩

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
“咚、咚、咚……”伴随着砌砖师傅的最后几下敲打,42岁的梅丽山嘴角上扬,露出满意的笑容。他随即拿起水平尺,细心地检验铺装的瓷砖是否平整。
“房子主体在2022年就盖好了,今年又加砌了围墙,现在院子的大门也完工了。”5月11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沙河村委会密达村民小组村民梅丽山说。院子里,他栽种的绿植正茁壮成长,生机勃勃。
图片
2021年5月21日,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图为漾濞县苍山西镇沙河村委会密达村民小组地震后的部分房子。杨佳燕摄
2021年5月21日,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造成全县16686户民房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18.7亿元。梅丽山所在的村子,因靠近震中、山高路陡、房屋结构差等原因,灾情尤为严重。
“全村43户,需要恢复重建的就有40户。”苍山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马旭东说,震后,密达被列入灾后恢复重建安置点,但因交通基础条件差、统筹协调工作量大等原因,成为全县灾后恢复重建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难在何处?进村道路便是首个“拦路虎”。“村里离县城15公里左右,即便是现在的水泥路,开车也得个把小时。”密达村民小组组长梅枝华感叹道。
图片
重建后的漾濞县苍山西镇沙河村委会密达村民小组。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修路是重建家园的第一步。”马旭东斩钉截铁地说,在地震后的半年内,得益于灾后恢复重建沪滇帮扶项目的支持,漾濞县迅速完成了路面的修缮和硬化工作。一车车用于重建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进村来。
如今,四通八达的水泥路,通到了各家各户,曾让村民头疼的“进出两难”问题,也得到了彻底解决。“以前拉一车建筑材料进村,有些路段还得倒车,现在可以直接送到家门口。”货车司机常秀清笑着说,现在单程就能省下半小时。
道路的畅通,让重建家园不再那么艰难。
图片
地震后,梅丽山家的老房子受损严重。受访者供图
梅丽山是村里灾后恢复重建户之一。“地震前,我一直在普洱打工,原本想着多奋斗几年再回村盖新房,没想到老家遭了灾难。”梅丽山说,地震后,他就主动辞职回家,扛起了盖房子的重任。
“房子是由政府统一规划,我们自行建设的。”梅丽山说,他家的房屋和弟弟家的建在一起,就选择了两层小洋楼房型,有5室1厅2卫,总共花了35万元左右,政府补助了6.6万元。
“以前的房子是土木结构,不抗震。”梅丽山一边说,一边掏出手机给记者看震后受损的房子。照片中,一栋土木结构的房子坍塌了部分,屋顶的瓦片和墙壁破碎不堪,瓦砾散落一地,现场一片狼藉……
“只要人没事儿,一切都有希望。”梅丽山说,幸亏地震没造成太大的人员伤亡。
图片
梅丽山家的两层小洋楼。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梅丽山停顿了一下,继续滑动手机屏幕,展示了一张新房子的照片。“这就是现在的房子,砖混结构的,抗震。虽然建设成本高,但安全,值得!”梅丽山坚定的语气中,透露出对新家的满意。
“在外奔波了十几年,这回不打算出去了。”坐在新建小洋楼客厅的沙发上,梅丽山的眼神里透露着满足与期待,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回家后,他不仅种植了基础的农作物,还开始养殖牛羊,生活日渐富裕,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图片
被核桃林包围的密达村民小组。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在密达村民小组,像梅丽山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短短三年间,受灾群众全部搬进了新家。不仅如此,村里还新修建了活动场所和乘凉的亭子。村里的老人们,经常三五成群地坐在亭子里闲谈,享受着宁静而惬意的晚年生活。
图片
重建后的漾濞县苍山西镇沙河村委会密达村民小组。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密达村民小组的变化,只是漾濞灾后恢复重建的一个缩影。三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慷慨援助下,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踔厉奋发,完成了16686户民房恢复重建任务,建起了崭新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