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人对“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理解是错误的

秦皇汉武的并称,不仅因为这两位雄主干的功业都足以彪炳千秋,还有两人性格中的相似因子。
包括人生经历,尤其是智商超群的他们竟然被一群神汉给欺骗了。
这让我们觉得,多少会对他们的英明睿智有所影响。
但这两个人的行为虽然类似,动机和考量却不一样。
01
秦始皇的困境
皇帝是什么?这个问题抛出来,几乎所有人都能长篇大论。说得都对,但就是无法统一。
准确地说,皇帝这个角色是社会各阶层平衡的产物,君王存在的最大意义是维持平衡与稳定,虽然这种目的是通过对各阶层的支配实现的。
可是,压力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不存在皇帝单方面对所有阶层的支配。
就好比秦国统一,秦始皇的远大志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不这样干的话代价太大,关乎他自己的生存问题。
商鞅变法,秦国网罗了一群不得志的庶人(不是屌丝。是贵族中的旁支),开始了郡县制模式。
图片
图片出自网络
因为秦国在当时内外交困的环境下,只能如此。自商鞅以后,范雎、吕不韦、李斯皆非秦国本土人氏。
这群人的好处是与秦王利益高度捆绑,已经是俸禄靠君王提供的职业官僚。在秦国土地人口有限的前提下,他们如果想追求更高利益,自然对“开源”的诉求更高。
而秦国公族则不然,对于这群有封地的贵种而言,他们并不会自发形成“秦国利益本位制”,他们自身封地的利益才是第一位。
所以,两种政治理念的不同发生过一次大碰撞,秦始皇无论自身内心想法如何,在最初是有试探举动的,那就是顺从公族的想法。
因此,才有了李斯的《谏逐客书》: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表面看,这位日后的帝国丞相在苦口婆心劝说秦始皇,其实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要挟:你要不跟我们站一起,你自己要完,大秦也要完。
图片
图片出自网络
但强行统一天下的后遗症是很明显的,因为秦始皇那个年代,他是头一个,完全没有参照。
所以,当他真的做到了大一统后,他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后,那就必须位处自身的“卡利斯马”,所谓的车书混同,都是在向全国宣布一种标准,自然背后只能有一种意志,那就是秦始皇本人!
02
秦始皇对抗“救星情结”
可是,个人魅力权威越强,会导致复制的可能性越低。这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救星情结”。
在战国末期,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朗,“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彊,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就是说如果此时不统一,诸侯的人口恢复过来,谁都不能兼并天下。
秦始皇完成了这一壮举,就好比“救世主”的角色,应运而生的他在当时人们的心中,一定非常神圣。
但人类要的不是救赎本身,而是救赎的感觉。就好比渣男、捞女为何屡次成功,就是因为被骗的男女要的不是爱情,他们可能连爱情是什么都不懂,他们要的是爱情的感觉。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救世主下场都很悲剧,摩西是犹太人的救世主,但犹太人选择干掉了摩西,期待着他们的弥赛亚。
图片
图片出自网络
可惜的是,犹太人救世主的飞机晚点儿了,到现在还没来。
基督教认为,耶稣就是“弥赛亚”,犹太人不承认,但承认耶稣是“弥赛亚”的人不是照样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了吗?
秦始皇跟这类宗教式的救世主不同,不管统一后的始皇帝暴政多么强,在他当政期间,秦国并没有发生撼动根基的变乱。
始皇帝掌握着世俗权力是一方面,其次是他居于深宫,不像摩西那样天天跟犹太人呆一起。
英雄也是凡人,美女在私下照样会抠脚Y,这种落差极大却很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后,大伙儿就会有受骗的感觉。
李敖当年对胡茵梦献殷勤,就因为无意间看到胡茵梦如厕的时候,也会眉头紧皱,双手紧握暗使内劲儿,瞬间好感大减。
你可以说李敖这人太矫情,但这种现象又绝对存在!
当犹太人看到摩西有判断失误的时候,就会失望,而且每次判断失误,都会让他的神圣性大减。
秦始皇则用修建长城这些工程,包括豪华的宫殿,既维持了权力,又杜绝了与民众接触,给了民众想象空间。
图片
图片出自网络
距离,不仅产生美,更可以产生神秘感。
问题是,人的寿命是有限的,秦始皇当时求长生既是对“生老病死”的无奈,还有尽量使民众的“救星情结”延缓发作,为帝国平稳交接留出足够时间的想法。
还有,当时的巫术可不是“封建迷信”,那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即便秦始皇真的被骗,那也在情理之中。
03
秦始皇的继承人“汉武帝”
当然,这仅限于第一次,以秦始皇的智商,可不是好忽悠的!他反复被骗,其实就是维持着基本盘,维持着自己的神圣感。
估计,当时的秦国百姓肯定认为秦始皇修仙能成功。
但当秦始皇像普通人一样死了以后,民众觉得收到了欺骗,由之而产生了愤怒。自然,这些情绪是发生在潜意识里的,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们会选择报复。
这种动机经过意识的改头换面,便成为了其他的目的。
秦二世胡亥能够继承他老爸的皇帝地位,却没法继承他老爸的救世主地位。
图片
图片出自网络
民众渴望再次被拯救,再次重温被拯救的过程,等到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经过了一轮清洗后,汉帝国建立在这片土地上。
刘邦遇见的第一个问题,仍旧是“皇帝是什么”!他和英布在阵前叫骂的时候,英布就说了:“老子也想当皇帝!”
秦始皇一死,让皇帝这个角色彻底失去了萨满的味道儿,变为纯世俗的最高统治者。
虽然在叔孙通的帮助下,通过仪式这种外在的东西,让刘邦体会到了皇帝的滋味儿。
但汉代初期却是郡县与封国并行,很明显这只是权宜之计。等到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还是走到了郡县制的老路。
可是,汉武帝此时虽然没有同姓宗室可以危及他的地位,外戚却形成了一股势力。
图片
图片出自网络
在处理陈阿娇的事件中,汉武帝表现出了对巫蛊的厌恶。而且,汉武帝自己还吃过一个叫栾大的神汉的亏,耽误了长公主的幸福。
然而,汉武帝晚年却因为“巫蛊之祸”兴起了一波杀戮,是真的记吃不记打?
这件大事情过去后,是卫氏、李氏等外戚全部被清洗,朝堂上取而代之的是公孙弘这样的儒家学者。
首先,我们说强汉,并不是指汉高祖,指的就是汉武帝。汉武帝虽不是第一代君王,但是他身上的个人魅力不比祖先差。
汉武帝威望越强,他的后代越难办,所以他是在为子孙拔刺。
而选拔儒家学者,是因为在统治者眼中(是统治者,不代表真实的儒家),儒家最值得看中的价值就是倡导忠和孝。
孝就是爱敬自己的父母兄弟,造反的时候自然要掂量掂量。忠就是忠君,忠于国家,造反是不对的。
通过这种知识的灌输,实际上起到了一种对民众的救星情结进行压抑排挤的作用,使救星情结长期待在潜意识里,无法冒头。
04
秦皇汉武的草稿
忠孝使得民众失去了对救星的期待,自然只能选择对现行政权的顺从。
儒家学者虽然和皇帝有合作的基础,但他们的主张又对皇帝为所欲为有所限制,所以宦官作为另一股势力登上了历史舞台。
秦皇汉武的这种做法成了历朝历代的草稿。东汉时期,儒家学者在皇帝及其打手宦官的共同作用下,慷慨赴死的有之、潜伏求变的有之,但在皇权的驯化下,始终处于被动。
然而,当民众的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以后,儒家学者又抛弃了万恶的朝廷,民众心中的救星情结终于被唤醒了。
所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道家开始与皇帝斗!当群雄逐鹿让人们流离失所的时候,人们就会盼望”救世主“。
曹操、刘备、孙权这些枭雄人物就以这样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强势人物的下一代都会遭遇秦二世一样的难题:只继承地位,继承不了神圣性。
图片
图片出自网络(在所有二代里,阿斗干得还算不错的了)
你仔细看看,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是不是都是如此?(唐朝是例外,因为李世民深度参与了大唐创立,说他是大唐真正的缔造者也不为过)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什么?都是“救星情结”在作祟。
本文创作团队
作者 | 赵希夷
策划 | 赵希夷
编辑 | 赵希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疑问烦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