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的春天在哪里?

如果说每个人是一个孤岛,那么社交软件可以做的,就是成为孤岛们的桥梁。
开封除了有包拯,还有王婆。
曾经“月老庙爱搭不理,财神殿长跪不起”的年轻人,最近一窝蜂似的涌去了开封找王婆说媒。网友称她是“月老手下第一销冠”、“爱情魔法师”。更有人戏说,上一次开封这么多人,还是在宋朝。
在抖音上,“王婆说媒”的相关内容播放量高达40亿,王婆本人的社交账号也创下10天涨粉近300万的新纪录,几天又激增到600万了。那些嘴上说着不谈恋爱,只想搞钱的年轻人,捧红了王婆,闹热了开封。
“人人都说单身好,个个都往开封跑”
王婆说媒火爆出圈,撕开了年轻人不婚不育的假象。
年轻人是否真的不想结婚?实际情况表明,他们并非如此——虽然年轻人的确不再像老一辈那样,对婚姻本身感到执着,而是把幸福作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并且他们也坚信,如果找不到对象,自己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精彩——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寻爱的路上积极奔走。
只不过,当代年轻人工作忙碌压力大,交际圈狭窄,能够接触到的人数总体偏少,而自然遇到合适的人的几率也就越来越小。
于是,不想结婚,不想恋爱,成为他们最好的“保护色”。
图片
图源:作者拍摄
这一点,在我国小镇青年群体里,显得尤为常见。对于他们来说,单身往往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结果,这背后,既有个人的意愿,也有无奈的现实。
有不少男生表示:没钱,事业一般,买不起房,是自己长期单身的主要原因。譬如今年刚满30岁的陈先生,中学读完就出去工作,摆过地摊,开过小店,做过小生意,在厂子里打过工,但到头来,十余年的工作经历,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积蓄。
他的全部家底,加上父母的倾囊相助,也只能拿出30万,换回镇上的一套小房子。然而,这套房子并不能让他在婚恋市场带来显性的增值,相亲15次,没有一个女生愿意嫁给他——唯一的一段恋爱,也因为谈到了要去市里买房子,而最终分道扬镳。
陈先生陷入了一个怪圈,他越想要结婚,但遇到的人越是不接纳他的条件。于是他只好选择摆烂,休息的时候,跟几个同样单身的朋友去吃饭,喝酒,侃大山;无聊的时候,会去钓钓鱼。
他说,打算努力赚钱买车,既然结不了婚,那就去外面看看风景。“随缘吧,命里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
如果深究陈先生“失败案例”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绕不开的一点是,男女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衡。
社会学家、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杨华曾提到,在社会学里,有一个词叫“婚姻挤压”,是指适婚男女性别比失衡后,其中一种性别的人口无法找到配偶的现象。而陈先生的情况就是“婚姻挤压中的梯度挤压”。
杨教授表示,因为农村是“婚姻低洼地”,适婚男性“被挤压”现象越来越普遍,在中国农村,男青年难找对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性别失衡,男性数量比女性多出许多。
事实上,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偏离正常值,而且不断升高,直接导致婚姻市场上,男性相对于女性“供过于求”。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各个年龄男性人口合计比女性人口多3千多万,其中20-40岁的适婚年龄男性比女性多了1752万人,性别比是108.9。而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2020年全国乡村人口性别比为107.91。从年龄段来看,20~24岁、25~29岁这两个适婚年龄段的性别比均超过了120,分别是123.09和120.87。30~34岁、35~39岁这两个年龄段性别比也都超过了115,分别为116.82和115.77。从这些数据可以知道,在中国乡村适婚年龄的青年中,男性数量远高于女性。
这意味着,小镇青年中的男性,更多时候都处于一种“被挑选”的境地。
对此,李典深有感受。为了找对象,有更多接触异性的机会,26岁的李典放弃了自购的挖机和工地上现成的活计,也等于放弃了一个月九千多到一万元的收入,特意进工厂工作,因为他听说“里面女孩多”。然而,几个月过去,这次“跳槽”并没有使他如愿以偿。
“姑娘们都憧憬大城市里的996,对于身边的男孩普遍视而不见,我们还不如那些染着黄毛会说学逗唱的小伙子能吸引别人。”李典苦笑着说。
图片
图源:作者拍摄
但李典依旧想靠自己的努力组建家庭。尽管他已不再奢求谈恋爱,只要能过日子,双方合得来就行。
尽管爱情看上去离他们非常遥远,但在最后,陈先生和李典也都表示,自己依然期待,那个有爱的春天。
在错位现实中被剩下的他们
在我国婚恋市场,有很强的落差特征:男生和女生择偶是有差别的,男生可以接受“向下兼容”,而女生却普遍慕强,只想找到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的。
所谓“向下兼容”,是指男性愿意与眼界、社会经验乃至文化水平各方面不如自己的异性在一起,他们更愿意承担一个“包容者”的身份去照顾自己的伴侣。
相比之下,很少有女性愿意这么做。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错位的情况:高位女性和底层男性,构成了“剩”者天平的两端。
不过,相较而言,底层男性并没有太多的出路可以作为备选。
而当真正优秀的高位女性也开始出逃,天平的倾斜开始变得更加的明显。于是,一个残酷的问题摆在社会的面前——那些底层男性怎么办?
事实上,小镇青年在婚恋市场上的位置正变得越来越尴尬,他们是中国适婚青年中的主体,也是国家未来的人口生育“主力军”,但因为很多客观条件(受教育程度,城市化程度,财力等)受限,想找到合适对象,又不需要花费太多钱,其实很不容易。
图片
图源:作者拍摄
小镇青年们未曾不想努力,除了上文提到为了接触女生不惜辞掉月薪过万的工作而进厂的李典以外,还有许多人,也尝试通过一些中介机构,来找到更多被爱的可能。
“我在下沉市场,每天花800元相亲”
想在网上跟女生多接触接触的小崔,参与的是线上局。现在的恋爱app上百个,年轻人常用的不超过10个,注册简单,沟通快速。但对小崔来说, 最戳痛人的不是你没钱,而是“你还没聊到谈钱的那一步,你已经被淘汰了。”比如你的户籍,你的基本信息,或者只是你上传的某张照片。“女生在你照片上停留的时间,取决于你能得到一次聊天的机会。但通常她刷一刷就过去了,不会在我身上停留半秒。”
跟小崔不同,小李参与的则是线下局,但他寄希望的平台让他也遭遇315晚会上曝光的婚恋套路——充值上万用来换得与女性交流的机会,却一直处于被钓着的状态,直到充值金额花完,才喜提一句“不合适”。小李明知道平台有意纵容类似的事情发生,但整个过程里,平台又把自己摘得很干净,毕竟,这种事谁也无法保证一定能成。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平台都在想方设法的坑钱。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市面上比较常用的社交软件有陌陌,探探,soul,他趣,伊对等,大部分的用户集中在一二线;他趣和伊对都比较下沉,但把小镇青年当重点服务对象的,他趣更垂直一些。
此前,作为在高线城市工作的小镇青年李础,每次节日回家,父母都要抓紧安排相亲,在他们那,相亲无论男女,都要给媒婆300-500元不等。
李础算了一笔账,2023年春节期间,他见了14个人,每天见2个,花了大概5600元。但是却没有收获,好不容易有约出来吃饭的姑娘,连续约会了1个月后,忽然有一天对方发来了“我们不合适”,就拜拜了。
“我在下沉市场,每天花800元相亲”他苦笑着和朋友分享 ,他吐槽这种并不合理,却不得不为的相亲模式。
图片
图源:企业授权
这回“上岸”,谈起妻子,他眉飞色舞,他们是在线上认识的,去年过年在家被催婚急得不行,他下载了好多款社交软件,和填写简历一样端端正正地都填上了资料。最后,竟然还真在他趣找着了。上文提到的小崔,也用他趣在深圳交到了同乡女朋友。据他说,他趣支持通过同城找老乡的功能,根据寻找同户籍的异性朋友,在大城市里相识。“都是打工人,都在深圳打拼,一开始就可以把这些条件都设定好,找到的也是门当户对的,没那么多事儿。”此外,他也提到,用这个软件的最大感受是,不会被歧视,不会遭遇“已读未回”。
在帮助男性的同时,重点保护女性
当下,相亲生意变得随处可见——在线下,几乎每个城市的公园都设置了相亲角。而在线上,原本被质疑的模式也逐渐被接受。调查显示,近70%的用户认为线上相亲模式灵活便捷;55.6%的用户认为线上相亲丰富了相亲体验;44.2%的用户认为线上相亲能实时交流。
如果是线下,付费给媒婆,由媒婆提供“遴选对象”的服务,这个钱似乎就显得很“值得”。
而“通过网络付费形式在网上寻找社交对象”在当下社会仍不被绝大多数人认可,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认为,社交是双方都在花时间花精力的事情,是平等的,不应该有付费行为。
听起来好像是,用户更愿意信任媒人,而对大数据匹配对象反倒不愿意尝试。
媒人真的比大数据好使么?事实未必如此。线上和线下同样都有坑,但从结果看,付费给平台用于数据侧的匹配和相关升值服务,这比动辄充值上万元给媒婆机构要节省太多。
另一方面,付费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的筛选模式。尤其是考虑到,交友平台上同样面临“男多女少”的情况,再加上男性往往对于脱单更迫切更主动,因此,“广撒网”这种对于男生而言看似高效的计策,也会对平台的女性用户造成事实上的“骚扰”。
而有了一定的门槛之后,也能挡住一些目的不纯的无聊男士,可以保护平台的女性用户减少被“零成本”信息骚扰的频次。考虑到多数社交软件上女用户本身就少,注重平台女性的安全和体验,更有助于优化她们对平台的看法。
而这也是为什么,他趣去中间商,把介绍费变成了追求方主动出击的一种“媒介”。
“你约她出来见面,就算省钱不请人家吃饭,喝个下午茶总是要的吧。一次消费50元左右,我一般充个会员一个月也就百八十块,可以换搭讪卡,聊天卡,和同城见面会的兑换券。”某平台的长期付费男用户介绍。
“在我看来,相亲的实质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条件对比,但在交友APP上就不一样了,给我一个更加自由、隐密的社交空间,这就相当于一次普通的网友聊天,成与不成都无所谓,大不了就是交个朋友而已。”线上线下均尝试过相亲的欧女士说。
“他趣有脱单权益包,里面有聊天卡和约会卡,通过这种形式,引导用户主动沟通,但同时也请珍惜你说的每一句话,不敷衍对方就是对你自己负责。这个权益包里还有线下见面会的门票,你可以很自然的把她约出来,这个比1v1线下见面更安全,也更靠谱。”他趣相关负责人也介绍道,目前的100场线下见面会已经举办了30多场,效果很好,用户的牵手率可以达到15%。
图片
图源:企业授权
值得一提的是,23年他趣公司尾牙时,曾邀请了一家四口上台,年轻夫妻是21年在他趣上认识的,之后结了婚,“三年抱俩”,儿女双全,堪称小镇青年夫妻网恋典范。妻子是贵州人,问到她对互联网找对象的感受时,务农的妻子回答很务实:“用过好几个,很多照片上看着不错的,都感觉不真实,照片都是带滤镜的,后来用了他趣,他的脸就是见面时的脸。”
图片
图源:企业授权
可能很多人的疑问都是——“找对象不看脸么?难道不是应该把自己美化,才有机会得到更多青睐么?”
“我们的产品逻辑是,你尽量用普通的真实照片,这样成功率反倒比较大。”他趣负责人说,小镇青年的交友需求,目的是结婚。照片好看未必真实,PS过度会被对方认为太虚荣,所以不如真照片,见面效果通常比预想中好。
而这一点,也与当下年轻人纷纷选择褪去伪装,重拾“真实”的趋势不谋而合。
如果说每个人是一个孤岛,那么社交软件可以做的,就是成为孤岛们的桥梁。
这一点,类似开封王婆几乎每次邀请男女嘉宾上台时都会强调的那样,只是为了给彼此一个认识的机会。它未必最终能够通向爱情,但它却能给你一条可能走通的路,一次值得肯定的尝试。
而对于广大青年尤其是小镇青年来说,寻找这种可能的过程,往往也是爱情美好的一部分。他趣属于在同类软件中做的比较走心的,对于小镇青年群体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这点在其APP的品牌升级中也可见一斑。
图片
图源:企业授权
相识是相知与相爱的前提,在如今的时代大背景下,这些社交软件想让更多的小镇青年有机会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春天,也是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