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大芯板加工基地

桃江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大芯板加工基地——
鲊埠大芯板,年产值27亿元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杨军 通讯员 胡卫红 郭咏
5月20日,记者在桃江县鲊埠回族乡看到,原木材料源源不断从外地运来,细木工板(俗称大芯板)络绎不绝销往大江南北。经过20多年发展,鲊埠去年大芯板产值27亿元,桃江由此成为与河北邢台、山东临沂齐名的中国南方最大的大芯板加工基地。
没有资源优势的鲊埠,何以能在竞争激烈的大芯板市场占据重要一席?
首批产品就得到客户认可
今年74岁的詹范贤,是鲊埠回族乡大芯板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他与30多个老乡在山东、河北等地做木胶板生意。每个客户的需求不一样,他们不能一一满足,生意越来越难做。“何不回乡自己创办一个工厂?”詹范贤与几个老乡一合计,决定回鲊埠创办大芯板加工厂。
1998年9月,詹范贤、詹兆丰、詹齐超3人合股投资26万元兴建鲊埠第一胶板厂。詹范贤回忆:“刚办厂时,我们不知吃了多少苦,几个人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有时从清早起来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
让詹范贤欣慰的是,第二年3月产品投放市场,一炮打响,一个月纯利润近2万元。
“山东、河北那边的大芯板的精皮和芯板都是泡桐木做的,我们改用桉木做精皮,杉木做芯板,产品质量提高,稳定性更好,得到客户认可。”詹范贤说。
第一胶板厂旗开得胜,鲊埠生产大芯板工厂一家接一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鲊埠回族乡车门塅村支书李志刚介绍,那时办厂的门槛低,三四个人一合计,每人投四五万元就能开办一个厂。
68家企业整合为23家
“去年产值2.5亿元,今年预计可达3亿元。”桃江县方源竹木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克阳告诉记者。
今年51岁的李克阳,19岁就在外做木材生意。2018年,他回鲊埠回族乡南京湾村办厂。他透露,以前工厂日产1800张大芯板,现在日产6300多张。
比产能更让李克阳上心的是产品质量。“锅炉改造、污水处理和水循环利用的技改投入,2019年就有1000多万元。通过技术改造,公司环保达标,产品升级。”李克阳说。
鲊埠回族乡推进大芯板产业集约发展,淘汰环保不达标、生产粗放、发展空间小的企业,对发展后劲足的企业进行资产整合,推动“个转企、企升规”。鲊埠回族乡党委书记姚兰图介绍,全乡大芯板企业由2003年的68家整合为现在的23家,其中规上企业13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增至7家。企业拥有省级名牌产品2个、发明专利41项、实用型专利91项,7家企业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全乡居民本地就业率达70%
“在厂里做事,一个月工资4000多元。”桃江县福丰木业有限公司员工李卫兵告诉记者。
福丰木业是一家年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车间除了众多现代化生产线,还保留一条老生产线——拼板线,今年62岁的李卫兵与其他11名年纪较大的工人分两班在这条生产线工作。
拼板是大芯板生产加工中最简单的一道工序。为何不像一些企业从上游企业采购拼好的板芯而保留这条生产线?公司总经理李豹说,这些工人是老员工,年纪大了,其他岗位的工作又做不了,都有一家老小要养活,不能裁掉他们。生产厂长詹建伟介绍,在公司80多名员工中,大部分是鲊埠回族乡军功咀、花园台和大水田村人,月均工资5000元左右。
产业兴,就业旺。大芯板产业发展,带动木方分割、板芯制造等40余家原材料供应上游企业和10余家销售下游企业发展,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多达4000余个。在鲊埠回族乡,夫妻双方在大芯板企业务工的家庭不少,基本实现“一年买小车、两年起楼房”目标。得益于大芯板加工产业发展,全乡居民本地就业率达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