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群体近视 、超重肥胖……学生常见病如何实现多病共防?

近日,国家疾控局综合司关于印发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的通知指出,为加强学生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心理健康等常见病防治,提高学生常见病监测与干预效率,通过行为与环境干预实现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我局组织制定了《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
图片
指南指出,学生群体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心理健康问题等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具有普遍的公共卫生影响因素,通过行为与环境干预可实现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
在多病影响因素监测上,指南显示,要识别多病影响因素。重点监测行为因素。如户外活动、久坐和视屏时间、睡眠节律、生活规律性及含糖饮料摄入等情况。关注不良环境因素。如学校环境卫生情况、体育和环境卫生设施的配备情况、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家庭环境因素和家庭养育情况等。
此外,动态监测常见病。落实学生视力筛查和常见病监测工作,早期筛查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等重点疾病,同时可以关注传染病和心理健康问题,评估多病共患情况,动态观察多病发展变化,早期发现多病倾向或趋势,建立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机制。
图片
指南提出,要构建三级防控体系,在一级干预上。推广适宜干预技术。疾控部门可以组织专业机构推广简单易行、效果可靠的干预适宜技术,倡导“6个1”健康生活方式。改善学校健康环境,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养成。
图片
二级干预则是早期发现高危群体,进行多病分级,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干预。三级干预则是及时明确多病共患情况,加强重点人群的干预力度。
指南还提到,探索建立政府—专业机构—学校—家庭—社区“五位一体”的多病共防协作模式。动员各方力量,加强学生多病共防健康教育,普及科学的多病共防知识。
采写:南都记者 伍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