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程序员到百万粉丝网红,峰哥亡命天涯回应成名之路:把红当作分内事

引言:
2023年9月,拥有超过百万粉丝的知名博主峰哥亡命天涯(下称峰哥),进入与“电信诈骗”、“噶腰子”等非法行为深度绑定的缅甸妙瓦底,将自己的经历写成《妙瓦底生死36小时》一文,引发广泛关注。
而在2008年,峰哥还是一个每天上班摸鱼五六个小时的程序员。从程序员到在社交媒体野蛮生长挣得不低收入的段子手,再到如今拥有超百万粉丝的博主。峰哥早就坚信自己是能红的,因为他把红看作是分内事。
以下为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颂杰与峰哥的对话实录。
一、作为程序员,上班八小时,有五六个小时都在摸鱼
刘颂杰:从你的个人经历来看,你是2008年大学毕业,这之后就开始做码农了,做程序员的这段时间有多长?
峰哥:我2008年毕业,当时在大连做“码农”,在通用电气实习。因为当时的金融危机,公司缩减人员,那一年没能统一招新人,所以我没能留下来。从通用电气离开后,我没有选择留在大连找工作,而是买了一张去上海的硬座车票,坐了一晚上到上海,住在同学家里,再慢慢去找工作。9月份到上海,过年之后才正式开始工作,是在一家日企做外包。在那里的三个月时间里我一边工作,一边投简历,然后去了巨人网络。
刘颂杰:当时怎么想到从程序员转行做自媒体?
峰哥:作为程序员,只要你在对着电脑,哪怕是在发呆,大家也会认为你是在工作。有些人可能会很拼、很累,工作一整天,有些人可能两三个小时就把工作完成了。我就是属于比较偷懒的,工作大概花两三个小时就能完成,一天上班时间八个小时,有五六个小时都在摸鱼,上网冲浪。当时还没有社交网络,主要是猫扑、天涯、贴吧,我就天天看些乱七八糟的内容。我发现这些内容能够带来真正的快乐。他们的一些奇思妙想、写文章的结构都不同于由我们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当时觉得网上这些东西很有意思,自己也想去从读者转变到一个内容创作者。
图片
2006 年发源自猫扑的「挂科比不挂柯南」一梗(图源/网络)
刘颂杰:什么开始写自己的第一篇东西?
峰哥:豆瓣刚推出时,有类似论坛的板块,我一开始是很真诚地向别人虚心求教,然后发现大家都不会认真回复,都在乱侃一通,但其实还挺有意思的。后来就试着写一些乱七八糟的网文,最开始是模仿猫扑、天涯一些作者,什么都写,男女、情感、职场小白的心理感悟,没有具体的内容可以称得上一篇文章,放在现在可能被统称为“段子”。那时候自己可能算平台段子手,只要嘴比较贫,说的东西能够引起大家共鸣,就会有人喜欢你、关注你,在那个时候就积累了第一批粉丝。当时注册账号还是随便起了一个名字,完全没有想过成为网红或者ID是不是有商业价值。
刘颂杰:你作为一个理工男,后来写网文,是因为小的时候就喜欢写东西吗?
峰哥:虽然是一个理工男,但我小时候写作文就还行,一直都比较优秀。倒不是我多么会用词、会遣词造句,而是有的时候我会去写大家想不到的东西。我觉得老师在课上教的东西就类似于皇帝的新衣,而我总像那个说出真话的小孩,从小就有点孩子王的气质。
刘颂杰:通常我们觉得豆瓣上的文艺青年偏多,会写一些影评、书评,比较文艺的文章。你那个时候刚开始是都在写段子吗?
峰哥:除了段子,影评、书评我也会写,但是我受不了矫揉造作的一些东西,就会写一些讽刺的。当时流行把非常小资、非常小布尔乔亚(petitebourgeoisie,即小资产阶级或小资阶级)、非常文艺的东西硬往这个乡村人物上套,套到刘能、赵四这些人身上,大家给文章中人物起的名字也比较俗,比如李铁根。这是一种反优雅、反文艺的风格,在解构严肃的东西。
刘颂杰但后来是不是发现,恰恰是这一类内容受众面比较广?
峰哥 :这类内容的受众面都还比较广,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能读的很多东西都是比较有限的。
这可能也和当时流行的韩国文化有关,当时很多文章都在写俊男靓女,写他们的校园故事、财阀生活,总裁爱上女下属……但是,这些故事我们没有经历过,跟我们真实的生活没有很大的关系,很难感同身受,大家本能的会有反感情绪。但是把他们俊男靓女的故事套在东北、乡村人物身上,就会产生比较萌的反差。发生在身边的、接地气的、大家有共同经历的东西会比较容易引起共鸣。
图片
韩剧《继承者们》,描绘富家子弟高中生们之间爱情与友情的青春偶像剧(图源/网络)
刘颂杰 :那你通过社交媒体挣的第一笔钱是怎么来的?
峰哥:大概在2012年左右,我发现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内容能挣钱。
我挣到的第一笔钱是在豆瓣。当时网易想推广一个帮人相亲的平台,就让我来写。我就把自己描述成一个“屌丝”,但是对女性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她是高知女性、要有多少收入、长相如何如何,总之反差非常大。大家看到就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就想“你凭什么?你配吗?”但这本质上就是一个语出惊人的广告,算是一个普通的广告操作手法。了解的人知道你是在开玩笑,但是不了解的人就会非常愤怒。情绪可以直接转化成价值。人在愤怒的时候更倾向评论、转发这些内容。那时候接过很多这种商业广告。
当时电商也刚刚兴起,也会给卖国外首饰的店铺写广告,甚至包括一些影评、书评,这些都是能挣钱的。但还是小打小闹,一条小广告收几百块。
刘颂杰:后来就从豆瓣转移到了微博?
峰哥:对,后来,我从豆瓣转移到了微博,那个时候微博也是“野蛮生长”,可能包括微博这个平台自身在内都不知道怎么进行商业化。当时所有的话语权都集中在所谓的KOL(关键意见领袖)身上。一些大公司突然发现社交媒体的阅读量很“恐怖”,比如说在电视上投广告可能要花几十万、上百万,但是在微博花一万块钱,投两个KOL,它的阅读量跟电视广告是一样的,甚至远远高于报纸。
刘颂杰:那个时候社交媒体已经在挤压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空间了。
峰哥:在社交媒体刚刚兴起的“蛮荒阶段”,我把豆瓣和微博都当做一个副业在运营。大概2013 年年初的时候,我主业的工资是一个月一万四千元, 副业收入已经超过主业收入了。而且因为主业的工作需要每天坐在那里,太枯燥了,我又喜欢熬夜,早上起不来,多多少少会和公司产生一些分歧。于是,我就决定和几个朋友一起创业。
二、“我认为我是能红的”,因为我把“红”当做工作分内的事情
刘颂杰:当时大家在微博上看到的是最红火的、有大量粉丝的KOL,你当时可能还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怎么有自信觉得能在这个行业当中活下来?
峰哥:当时我还没有特别多的粉丝和影响力,并不确定能不能在社交媒体当中“活下来”。但我的合伙人认为社交媒体是一个新兴行业,有更多机会。
过去我们都是在给公司打工,作为员工没有太多机会和话语权对自己的身价的定价。哪怕我工作十年、二十年,最多也就是做到企业的中层,对自己的人生是能够一眼望到头的。但是自媒体这个行业有一个很简单的逻辑,粉丝量的增长、赚多赚少是完全掌握在你自己手中,你的粉丝量在增长,你的身价就是在提升的。其实当时我也并不明确这个行业能给我带来什么,但是我非常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我的身价是能够被提升的。
但如果我做程序员的话,我需要去跟领导邀功,需要努力做一个东西去向人家证明自己的价值。在我看来,做策划、做推广、做销售可能价值更大。我们从小接受的思维方式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其实有一天会发现,市场上不缺产品,缺的是真正能把这个产品做得好玩的人。虽然不知道做社交媒体前途如何,但对我来说比传统的朝九晚五要强,而且它值得我去试一试。
刘颂杰:有时候做后台的工作不太容易感受到那种被认可的职业成就感,但社交媒体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可能性。
峰哥:对,虽然不知道做社交媒体前途如何,但对我来说比传统的朝九晚五要强,而且它值得我去试一试。
刘颂杰:你什么时候预感到“视频”会成为下一个风口?
峰哥:一直都有预感。当然,在我的职业生涯当中也有很多看走眼的时候,例如我没有预感到会成为社交媒体行业的一个风口。
大概在2015年,国内有公司推了一个直播软件叫“花椒”,来找我们做广告。那时候还没有直播的概念,我的态度就比较消极。我心想:“谁会关注别人生活呀?怎么就能通过手机看到别人生活,我就会一直看下去?”这还不如我看一篇文章,或者看一个短视频呢。后来直播行业就突然爆发性增长了。所以我自己也会经常想一下,是不是自己对未来的判断总是基于传统的一些定势思维。
刘颂杰:我看到你在一次采访中说,自己能“红”是一种必然。为什么你会觉得自己一定能红?是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社交媒体时代的流量密码吗?
图片
峰哥接受采访 (图源/深圳都市频道)
峰哥:我在一次采访当中说:“我认为我是能红的”。这并不是觉得自己掌握了流量密码,而是把它当成一个职业看,要做到行业的佼佼者就是工作分内的事情。如果说我是一个前锋,比赛还没开始,我不知道我第几分钟进球,但是我知道我肯定要进球,因为这就是我的工作。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万象人间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但欢迎转发至个人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