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质谱及相关技术学术报告会圆满落幕

王凡
图片
会议现场。西南医科大学供图
5月18-19日,由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南医科大学、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承办,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协办的“第十五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质谱及相关技术学术报告会”在西南医科大学城北校区青年体育馆举行。
本次会议为期2天,设置了14个大会报告,103个邀请报告,75个口头报告,103个会议墙报和33个自由交流。专家学者们围绕“生物医药色谱质谱创新发展”主题,共话学术前沿热点,展示最新研究成果。
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廖斌,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罗素平,大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玉奎,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江桂斌,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许国旺,北京色谱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刘虎威分别为开幕式致辞。
开幕式上还颁发了分离科学青年创新奖。据悉,该奖旨在促进我国色谱质谱分析事业的发展,鼓励色谱质谱领域青年学者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工作,推动我国色谱质谱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会报告(一)环节,张玉奎院士详细介绍了高通量蛋白质空间分布、高分辨蛋白质变体空间分布以及蛋白质复合动态构象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江桂斌院士详细阐述了肠道中TBBPAs(四溴双酚A的衍生物)的转化机制,以及季铵盐类抗菌剂的筛查方法。西南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春祥重点介绍了关于非编码RNA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以及转化研究,展示了非编码核酸类药物在实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在大会报告(二)阶段,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许国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汪海林、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张建民教授等深入探究了生物医药与人类的疾病与健康相关内容。
浙江大学潘远江教授、中山大学李攻科教授、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则分别对质谱分析中数字化宽能标等离子体离子源技术、复杂样品分离分析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未来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了交流探讨,为青年学者提供了新的思考和方向。
此外,本届大会还特别设置了样品预处理、分离、质谱与鉴定、生物分析、组学分析、环境/食品分析、临床/药物分析、青年学者论坛等分会场,所进行的103个邀请报告,75个口头报告精彩纷呈,吸引了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各企业单位超千位生物医药色谱质谱相关人员现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