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小麦副产品(谷朊粉)高值化开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实施完成

5月17日,笔者从鹤壁市淇县工业和信息化局获悉,由河南省科技厅立项的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项目(重点创新示范专项)——小麦副产品(谷朊粉)高值化开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顺利实施完成,并获得省、市科技部门的专项经费支持。
该项目由鹤壁市科技局、淇县工业和信息化局推荐申报,河南飞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天生物)承担,主要针对小麦副产品(谷朊粉)附加值不高、利用率低等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取得了重要科技成果。河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专家进行了专题评价,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混合发酵菌株生产小麦蛋白肽的工艺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
“这个项目的成功申报和顺利实施,离不开省、市、县科技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飞天生物总经理董得平介绍,该项目由河南大学黄继红教授团队和飞天生物共同实施完成,以飞天生物小麦深加工副产品(谷朊粉)为原料,进行系统性试验研究,首创采用“四酶两步法”,酶解获得高溶解性、高F值低聚肽,采用生物软件建立挤压处理模型方程,使植物蛋白肉达到质构稳定,开发出附加值更高的水溶小麦蛋白肽和复合完整植物蛋白肉2个新产品,建设水溶小麦蛋白肽示范生产线和复合完整植物蛋白肉示范生产线各1条,发表学术论文6篇、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
该项目得到了省、市、县市场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前期由于河南省暂无小麦肽产品生产许可实施细则,导致该项目小麦肽示范线建成后无法批量生产。淇县市场监管部门接到企业申请后逐级上报、审批,及时组织专家论证、完善,河南省市场监管部门制定了该产品的生产许可实施细则,并在现场核查后很快为飞天生物办理了生产许可证,使该产品能够顺利批量生产,实现了早投产、早见效。
“这个项目的实施,有效提升了淇县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淇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航告诉笔者,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县统筹考虑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合理整合科研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大干二季度,建立了企业与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提高了小麦精深加工绿色制造领域科技队伍的研究水平。
该项目的实施,培养了一支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为我国小麦精深加工领域产品设计、制造、示范线创建,并在整个小麦精深加工行业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为国内小麦精深加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实施项目时,淇县探索了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企业的资金和市场开发优势,双方优势互补,增强了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高了项目推进效率,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迅速应用与产业化,加快了小麦深加工行业产品结构的前进步伐。(鹤壁市委宣传部供稿 作者肖莉萍 汪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