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威尼斯到法兰克福,《马可·波罗》AI影片引发国际关注

2024年春,在意大利威尼斯与德国法兰克福,一部名为《马可·波罗》的AI沉浸式影片在艺术与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部影片不仅在威尼斯马可·波罗故居首次公开发布,成为第三届威尼斯元宇宙艺术年度大展的开幕典礼亮点,而且也参与了法兰克福大学主办的“全球华语古典主义:混合性、代理性和关键挑战”国际学术论坛。
《马可·波罗》由艺术家薛雷和赵伯祚联合创作,是AI时代艺术探索的新篇章。它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重新利用和诠释人类文明的艺术态度,成为当代艺术在新时代中的重要观点与补充。
图片
《马可·波罗》⽣成A I沉浸式电影短⽚海报,薛雷&赵伯祚,AI音乐高宇
2024年4月20日意大利威尼斯,在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之际,AI沉浸式电影短片《马可·波罗》在威尼斯马可·波罗故居首次公开发布。这不仅是第三届威尼斯元宇宙艺术年度大展的开幕典礼,也是对这位伟大探险家和商人的深刻致敬。
图片
图片
图片
威尼斯展览现场。
影片的创作灵感源于威尼斯元宇宙艺术年度展的积累,特别是2022年提出的策展空间接龙概念,以及对区块链和虚实交融实践的深入探索。这使得影片能够实现自我参与、平台化和物理空间交互,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
《马可·波罗》以“镜像”和“真实”为主题,通过AI技术,将马可·波罗700年的人类文明记忆转化为三维电影镜头,捕捉不同文明的动态画面,并通过AI音乐节奏,创造出一个宏观的二维地图,让观众俯瞰一切。
影片的视觉格式采用了创新的长视觉画面结构,镜头转换模拟了VR头显视觉的控制方式,由导演亲自用AI视觉搭建真实的物理空间,实现了盒子交互空间,成为影片旁白介绍的一部分。
此外,影片的画面生成还借鉴了ChatGPT、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Runway、Pika Lab、Stable video、Heygen等AI工具组合,展现了AI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无限可能。
影片的主要演员,马可·波罗这一数字虚拟人,将在一个多维的世界中向观众介绍新时代的观影体验。他穿梭于各个文明记忆的平行世界,跨越语言与国别,传播与憧憬,传统与现代,历经700年的镜像与探索,在AI时代找到了共同的归宿——人类记忆。
《马可·波罗》的发布,标志着第三届威尼斯元宇宙艺术年度展的盛大开幕,也是对威尼斯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活动的完美补充。这部AI影片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更开启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时代。
2024年5月8日德国法兰克福 ,《马可·波罗》AI沉浸式影片在“全球华语古典主义:混合性、代理性和关键挑战”国际学术论坛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该论坛由法兰克福大学主办,得到了人类科学研究学院(FKH)巴登洪堡的大力支持。
艺术家薛雷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沉浸短片制作与数字时代世界文化的传播”的演讲,深入探讨了AI数字实践制作中的艺术创作过程。他指出,尽管艺术家在AI面前追求各人类文明平等存在的“乌托邦式理想”,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理想却遭遇了破灭。薛雷强调,AI数据库由于热点传播的影响,实际上加深了不同文明间的不平等性和误解性。
同时,薛雷还展示了艺术家赵伯祚运用AI虚拟人技术与传统数字CG技术相结合的时代变革。他提出,AI影片不仅是新的工具性作品,更揭示了AI时代从硅基文明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艺术态度和探索新的艺术视觉,为当代艺术在新时代中提供了重要的观点与补充。
图片
图片
论坛现场。
《马可·波罗》AI沉浸影片及其相关发言受到了论坛组织者Zhiyi Yang教授(法兰克福大学)和David Der-wei Wang教授(哈佛大学)的高度评价。此外,来自哈佛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加州大学、海德堡大学、罗格斯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加州伯克利、埃默里大学、巴塞罗纳大学等多所知名学府的教授们也积极参与了讨论,表达了对影片和演讲内容的热情和兴趣。
图片
会议现场艺术家薛雷发表演讲。
《马可·波罗》AI沉浸影片的参与,不仅为全球华语古典主义国际学术论坛增添了新的视角,也为AI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提供了深刻的思考。艺术家薛雷和赵伯祚的创新尝试,展现了AI时代下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思想和视觉的盛宴。
《马可·波罗》AI沉浸影片的展示和艺术家薛雷的发言,成功地将AI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为全球华语古典主义国际学术论坛带来了新的活力。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推动了学术界对AI在艺术领域应用的探讨,也为未来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