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院士头衔含金量几何?争当野鸡“洋院士”背后,或为利用信息差牟利

核心要点:
  • 1

    欧洲自然科学院并非欧盟认证的官方科学院机构,而是由俄罗斯人在德国汉诺威注册的民间科研团体。

  • 2

    由欧洲自然科学院等民间机构授予的“院士头衔”并不具备官方机构的认证度,其评选过程和评选资料也难以查证。

  • 3

    目前,国内政府单位和官方学术机构只认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所授予的院士头衔,以及其他国家的最高学术权威机构会员。

  • 4

    院士评选一般需要通过严格的院士推荐制度和同行评议,具有透明公开的流程。而欧洲自然科学院等民间机构的院士评选没有公布具体的规则与流程。

  • 5

    除了欧洲自然科学院以外,近年来也有联合国科学院和假冒的“欧洲科学院”等机构向中国学者颁发所谓的“院士头衔”

根据“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旗下报纸的报道,受聘于西北工业大学的“90后”医学博士田某当选新晋“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90后院士”。此后,一则关于“40万买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头衔”的传闻引发热议。除了田某之外,国内其余高校、研究院和企业机构都有部分科研从事者纷纷当选“洋院士”,一时间引起舆论风波。部分网友纷纷质疑一个民间学术团体授予的院士头衔也有含金量吗?
一、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含金量如何?民间学术共同体
院士制度最早起源于欧洲,国内外的各大科学院官方名称的英文中都涵盖了Academy(学院,古希腊文为Accademia)一词。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许多学术团体纷纷以Accademia自称,它又变成了这类团体的共名。
16世纪以后,欧洲各地受意大利潮流的影响,也出现了很多学社。初时侧重文学,后渐转向科学。据中科院院史专家樊洪业先生介绍,在1666年,法国巴黎成立了皇家科学院Academie des sciences,以皇家的名义招聘优秀的科学家,给以薪俸,集中到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他们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批国家科学院的院士(Member)[1].
所以,院士在最初只是国家科学院的成员的意思,任何加入该科学院的科学家都是院士,后来院士才随着现代科研制度的发展演变成一种学术头衔。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部徐飞教授的论文,当前发达国家中,诸如美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科学院、德国自然与人文科学院联盟、日本学士院等授予的院士头衔都具有较高的含金量,代表了该国自然科学方面的最高荣誉之一[2]。
然而,除却发达国家之外,其余国家和民间机构也建立了相关的科研机构。如本次争议事件中出现的欧洲自然科学院(Europaische Akademie der Naturwissenschaften)就属于其中一员。
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显示,该机构位于德国汉诺威,成立于2001年,其主席为俄罗斯人弗拉基米尔·季明斯基(Vladimir Tyminsky),目前在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匈牙利、格鲁吉亚、以色列、立陶宛、摩尔达维亚、俄罗斯、乌克兰和美国等地区和国家都设有分院和附属机构[3]。
图片
(图片为官网上欧洲自然科学院主席的照片)
据弗拉基米尔·季明斯基的个人网页显示,他毕业于莫斯科地质学院,现任地质学教授。1990 年他联合其他俄国科研工作者创建了俄罗斯自然科学院(Russian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并成为该科学院院士与首席学术秘书[4]。
据笔者在欧洲自然科学院官方网站查证,欧洲自然科学院并非是欧盟官方的科学机构,也不隶属于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政府,该科学院是一个民间学术共同体,并不在欧盟承认的欧洲科学院联盟(AALEA,又称全欧科学院)的名单之内。
欧洲科学院联盟官网显示,隶属于德国的官方认证科学机构只有德国国家科学院(German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Leopoldina)、德国自然与人文科学院联盟(Union of the German Academies of Sciences and Humanities)与德国青年学会(German Young Academy - Die Junge Akademie)。
因而,所谓的欧洲自然科学院并非是德国的官方科研机构,也非欧盟旗下子机构之一,是弗拉基米尔·季明斯基等个人开办的民间学术共同体。而欧洲的科学院院士制度更类似于一种俱乐部成员制度,任何加入该机构和学术共同体的成员都可以被称为是“院士”。
所以,由欧洲自然科学院等民间机构授予的“院士头衔”并不具备官方机构的认证度,其评选过程和评选资料也难以查证。
此外,真正隶属于欧盟的科研机构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也常译为欧洲科学院)总部位于英国伦敦,也是唯一代表欧盟的科学院。获得“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也是欧洲学者学术生涯的最高荣誉称号,代表着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界最高的科学水平和学术地位。
二、 “洋院士”如何评选?院士一定意味着科研最高水平吗?
洋院士,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外的院士头衔。一般来说,洋院士的评选与中国一样也是通过院士推荐制度,而且评选流程是公开的,当选由各国和各超国家机构认证的科学院所授予的科学院院士象征着该科学家在其领域拥有着的较高的科研水平,其中不存在买卖和名誉授予等现象。
根据何毓琦院士在一则访谈中的介绍,以美国工程院为例,海外院士评选制度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院士提名候选人;
第二步,候选人经过所在学部院士的通信评议和投票,但不会根据投票结果对候选人进行排名和淘汰,全部候选人名单和投票评议资料被转入下一步;
第三步,由学部任命的同行评审委员会在学院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总部召开评审会议,对候选人的学术成就和资格进行详细评审,然后投票并对候选人进行排名和淘汰,提出院士候选人最后名单;
第四步,院士大会对最后名单进行投票,根据定额和得票排序选出院士。
美国和欧洲等相关官方认证的科学机构所授予的院士资格是一种明确的个人荣誉,意味着学术同行对当选者科研贡献和社会贡献的认可[5]。
目前,受到主流学界认可的院士资格主要来自于欧洲和美国官方认证的科学院。例如美国科学院就由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美国国家工程院(NAE)以及美国国家医学院(IOM)三院组成,美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医学院院士,也代表了美国学界这三个领域的最高荣誉。
一般来说,各国科学院都实行的是院士终身制度,一旦当选终身享有院士荣誉。不过,在2019年美国科学院修改了章程,允许开除违反该院准则的成员,院士终身制就此打破[6]在上述规章中,美国科学院针对院士成员在学术活动中可能存在的歧视、性骚扰、欺凌等行为做出了规定,如若院士成员被证实存在相关行为后,将会被禁止参与美国科学院举办的学术活动。在2021年,美国科学院于5月24日因为性骚扰指控,取消了知名天文学家杰弗里·马西(Geoffrey Marcy) 、外籍院士、秘鲁考古学家路易斯·卡斯蒂洛(Luis Jaime Castillo Butters)、进化生物学家弗朗西斯科·阿亚拉(Francisco Ayala)的院士资格。而根据相关搜索,目前除了美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以外,其他科学院机构都少有院士被“除名”的案例和相关规定。
三、 为何争当“野鸡洋院士”?部分利用信息差和普通人对院士的“光环”从中牟利
院士作为科研工作者的最高荣誉之一,能让科研工作者在评职称、获取教职、申请项目等方面有所助益,各地政府在人才引进上都会给予院士专家丰厚的安家政策和科研启动经费。当选洋院士也意味科学家本人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能够参与进国际科学研究当中,带来更多的国际合作。因而,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通过正规、合法的院士推荐制度当选国外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根据美国科学院官网显示,当前该机构拥有大约2400名美国院士和500名外籍院士,其中根据其官网搜索结果有33位中国学者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8]详情请看美国科学院官网院士名录
在当前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中国学者中,几乎所有人都当选了国内院士。例如安芷生、白春礼、曹晓风、支志明、陈竺、高华健、颜宁等学者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此外,在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的官网数据库检索,当前该机构共有120名中国国籍的学者,上述提及的白春礼院士也同样获得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的院士头衔。
不过,获取正规且具有权威性的海外外籍院士头衔十分困难,院士推荐制度和同行评议之下,使得只有具有突出贡献和科研成就的学者才可能当选海外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但是,由于院士头衔十分诱人,也使得一部分学者开始另辟蹊径,国外也逐渐兴起一些民间的科学院机构,授予当前备受质疑的“野鸡院士”头衔。
除了本次事件中的欧洲自然科学院之外,还有假冒的“欧洲科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俄罗斯工程院、“联合国科学院(UNSTO)”、中国管理科学院、国际科学研究院等机构。上述机构都曾经被质疑过是“野鸡研究院”,其成员的评选无需通过具有资深科研背景的同行推荐,而是通过以“缴纳会费”的形式成为会员,因此被人诟病“院士头衔”可以花“40万”购买。
通过获取所谓的民间机构认证的“洋院士”头衔的方式,能够让部分科研工作者利用信息差和普通人对院士的“光环”从中牟利。一方面,哪怕只是拥有“假院士”的头衔也能提升科研工作者的学术声誉,证明其拥有国际知名度;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和科研机构在进行院士专家人才引进时也会参考相关的学术头衔,部分地区在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也围绕所谓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进行建站。
例如,中国肽益生命科学研究院就宣布欧洲自然科学院首次在中国设立院士工作站,其核心就是围绕分子营养学提升全民预防疾病和康复的能力[8];西安医专也发文“欧洲中医药中心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所暨欧洲自然科学院焦富勇院士工作站成立”[9];临沧市人民医院也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专家尚小珂(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达成外籍院士专家工作站签约合作协议,宣布建立该院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0]。
欧洲自然科学院并非孤例,在2021年华人向凌云就曾在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公共组织注册过“联合国科学院”等民间机构,授予相关学者“联合国科学院院士”头衔,但联合国科学院与联合国并无任何从属关系,也并非联合国认证的旗下二级机构。
上述机构都利用与海外相关学术权威机构相关的名称来标榜自身,例如欧洲自然科学院就与欧盟官方的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存在雷同之处,“联合国科学院”也暗示自身属于联合国组织中的一员。
5月,中国科协也正式发文指出,各部门机构不应为“投机者”捧场站台,力清理各类“野鸡大学”“山寨头衔”“违规评比”“收费表彰”,避免给任何取巧、钻营的投机者站台,更不可向其倾斜资源。
参考资料:
[1]樊洪业.解读“院士制度”[J].民主与科学,2004(01):7-9.
[2]徐飞,程晨.发达国家院士制度经验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09):105-109.
[3]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http://www.eanw.org/
[4]欧洲自然科学院主席弗拉基米尔·季明斯基个人主页http://www.vladimir-tyminskiy.de/
[5]访两院外籍院士何毓琦:美国怎么选院士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257360.shtm
[6]美国院士行为准则规定https://www.nasonline.org/about-nas/code-of-conduct/participant-policy.pdf
[7]美国科学院官网院士名录 https://www.nasonline.org/member-directory/
[8]中国肽益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栋梁成为湖北首位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9]欧洲中医药中心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所暨欧洲自然科学院焦富勇院士工作站成立揭牌!
[10]临沧市人民医院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签约成功
撰稿:伍栋阳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一起来唠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但欢迎转发至个人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