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万人感染艾滋丙肝,英国从美国进口血液制品丑闻曝光

01
5月20日,英国发布了关于该国历史上著名的“血液污染丑闻”的官方调查报告。报告明确指出,这场悲剧并非偶然,英国政府对此负有重大责任。同一天,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在下议院发表讲话,就这一丑闻向全国民众公开道歉,并将其称为英国的“耻辱日”。
图片
此前,由英国前最高法院法官布赖恩·兰斯塔夫领导的调查团队公布了他们的调查结果。调查发现,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HS)从美国进口的血液制品受到了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污染。这一事件导致了约3万名英国人感染了这两种病毒
02
此次事件主要是源于血友病患者的凝血因子,血友病就是一种无法凝血的遗传病,哪怕是很小的伤口都可能引起大量出血,引起生命危险。
上个世纪英国 NHS 开始推行一种新型血友病疗法,患者只需定期自行注射一瓶「凝血因子 VIII」或「凝血因子 IX」,便可过上普通的生活。
这种新型的血液制剂因其便捷性和显著疗效迅速在英国血友病患者中流行起来,被誉为"神药"。然而,这种药物的普及也带来了市场过热和生产不足的问题,导致血浆供应紧张。
所有凝血因子制剂的生产都依赖于大量血浆。当时英国的血液工厂设备陈旧、工艺简陋,产能有限,血液来源主要依靠无偿献血。为了缓解供应短缺,英国国家卫生服务系统(NHS)不得不从生产力较高的美国进口血液制剂。
美国的血液供应之所以充足,是因为实行有偿献血制度,许多贫困人口、药物成瘾者和囚犯通过献血获得收入。这些未经严格筛选的血浆与健康人的血浆混合,用于生产凝血因子VIII,然后出口到英国。如果任何一个献血者的血液中含有传染性病毒,就可能污染整批制剂。
当时,一些医疗官员对大量进口外国血液制品表示担忧,但这些声音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在没有充分评估风险的情况下,英国继续从美国进口凝血因子制剂。
图片
调查报告截图
直到1983年5月,英国出现了首例血友病患者感染艾滋病的病例,人们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随着越来越多的血友病患者,包括儿童,被感染,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远渡重洋的药物并非救命神药,而是致命的毒药。
即便如此,英国政府的态度仍然十分强硬。7月,他们否决了威尔士疾病控制中心负责人提出的停止进口血液制品的建议。到了11月,政府仍然坚称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艾滋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
03
美国医学家在1984年4月取得了重大突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宣布成功识别出艾滋病病毒(HIV)并开发出检测HIV在血液中的方法。这一发现促使英国政府迅速采取行动,立即指示全国医院对血友病患者进行HIV检测。
然而,这一行动已经太迟。除了艾滋病,还有更多的患者因为使用了受污染的血液制品而感染了丙型肝炎。这些患者包括在分娩、事故或治疗其他输血相关疾病时接受过输血的人。
在接下来的20年里,许多血友病患者,包括新生儿和儿童,因为这些血液制品而感染了艾滋病和丙型肝炎。这一医疗悲剧持续了20年,直到50年后的一份报告中,这段历史才得到了详细的记录和阐述。
04
结合前几天英国允许艾滋病毒携带者捐精捐卵,要求病毒载量小于200 copy/mL。尽管这些精子和卵子不会进入公共精子和卵子库,但开了这个口子,后续很多事也就好办了。英国将允许病毒载量少到检测不到的艾滋病感染者捐精捐卵
这背后很难不让人怀疑是有相关的资本在推动,毕竟无论是献血,还是捐精捐卵。只要是有偿的,正常人能少会去赚这个钱。但那些“瘾君子”,以及沾染恶习的各种病毒携带者,就说不准了。
马克思曾说,资本家为了300%的利润,可以冒上断头台的危险。从英美允许病毒携带者献血,以及捐精捐卵来看,这句话所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