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毕飞宇:理想的小说阅读

我知道什么样的小说阅读是“理想的阅读”么?我不可能知道。我是中文系毕业的,我的有关小说的认知都是老师们在课堂上教给我们的。他们的讲授一般从概论开始,然后,作家群,然后,重点作家,最后延伸到重点作品,也就是所谓的经典。这样一说也就简单了,大学中文系的小说史也就是经典作品的目录。——这样的文学教育有用么?非常有用,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帮助我们建立起小说的宏观世界。何为小说?小说是如何演变的?它是如何参与历史进程的?四年的本科教育完全可以完成这个工作。
在老师们的要求下,我们开始“系统地”阅读小说。这样的“课外作业”阅读量巨大,事实上,没有一个学生可以完成。到后来,我们的“课外阅读”不得不借助于电影,那些由世界名著改编的电影。历史系和数学系的同学们非常羡慕我们,他们说,中文系好哇,不花钱就可以看那么多的电影了。我们去的当然不是电影院,而是资料室。
我没有不敬的意思。——当我们拿起笔来,打算尝试着去“写”小说的时候,我们发现,有关小说的宏观世界完全不能推动我们手上的那支圆珠笔。还能怎么办?去问老师。老师们的回答心平气和:“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是的,这是我们的错。
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们在宿舍,在食堂,在足球场,在双杠的周边,在简易教室傍边的草地上,话题就扯到了“作业”上去了。因为一部小说,因为小说内部的一个局部,因为局部内部的一个细节,我们的话题出现了不愉快。年轻人就是这样,分歧一旦出现,那我们就要战胜对方,最起码,说服对方,好让对方接受自己的看法。讨论大多是不欢而散的——你懂什么?——你懂什么?好吧,谁也不懂,大家都不懂。但这样的不欢而散永远也不会影响我们的关系,我们依然会讨论,严格地说,就是扯淡。几个热爱小说的人——这里是不分年级的——不再按照“老师的布置”去阅读小说了,我们由着自己,由着自己对语种和风格的偏爱,信马由缰。我认为,我们的所谓小说教育,它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一,课堂,二,阅读的信马由缰和对话的信马由缰。我把前者命名为学术规范,至于后者,我直接把它叫作法自然阅读。“法自然阅读”当然不是一个准确的说法,它是我个人扯淡。
我们这一代之前作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动不动就要扯上“八十年代”,赞美者有,不以为然者亦有,我就不在这个话题上纠缠了吧。——有一点我们才是真正共有的,关于文学,尤其是关于小说,无论有没有读过中文系,我们都在“法自然阅读”上消耗过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我们心平气和,我们吵,我们辩,我们不欢而散,我们重归于好,我们永远也伤不了和气。面红耳赤小说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我向所有大学中文系的老师们致敬,我向所有从事小说美学研究的学者们致敬,我向所有打捞小说史的文学史家们致敬。但是,弟子不肖,他们的许多教诲我已经忘了,让我刻骨铭心的,更多的还是我的“法自然阅读”。我至今所延续的,依然是法自然阅读。
当然,时代变了,音在“抖”,而书正“小红”。我为新时代欢呼,为文学的新时代欢呼。可我们也必须承认,在这个时间点上,“法自然阅读”小说的人比过去少了,愿意“谈小说”的人少了,愿意为谈小说而“斗嘴”的人更少。这有问题么?没有问题,文学,自然包括小说,它站在了它自己的位置上,抖抖的,小红小红的,太太平平的,在某些局部,奶凶奶凶的。
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走走女士就是在这样的时刻和我聊起了小说,心平气和的时候多,话不投机的时候有。说起来我和走走女士的相识也有些年头了,她在《收获》做编辑,认识她似乎是必然的。十多年前,好几次我在上海做活动,都是请她做的主持,然后,我们似乎把对方都忘了,直到我用上了微信。她的出现通常没有任何预兆:毕老师,某某小说真~的挺好,你看看;毕老师,某某小说真~的棒,你看看。当然,我讨教走走老师的时候自然不在少数:走走老师,某某小说如何?走走老师说,不用看。后面就再也没有回话了。这使我有了一个颇有喜感的想象:走走老师否定一部小说的时候通常都在登机,给完了结论,她的手机就此进入了飞行模式。
走走老师做编辑,也写作。这是一个拥有写作视角的编辑,更是一个拥有编辑视角的作家。对,她的嘴巴毒。这一点和程永新老师构成了显著的对照。我几乎没有听到过程永新老师批评过作家或者作品,是的,他的杀手锏是“不发”。都不发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永远是微笑的,双眸明亮的,优雅,从容,从头到脚呈现出不发力的状态。走走反了过来,她发力,她挥舞的胡萝卜是呼呼生风的,大棒就更不用说了。
我和走走老师这几年聊得比较多,但是很可惜,我已经不怎么读小说了,许多作品还是走走老师逼着读的。因为里程文学院的缘故,我和她同台参与过好几次文本分析。她是一个具有广阔视野的人,这也许和她外语系出身有关。总体上说,她具有技术主义的倾向,注重小说的细节,尤为注重小说的内部进程。从根本上说,她的思路是“写”的思路,她的美学趣味也是行进的美学趣味。
我突然就得到了一个足以令我兴奋的消息,走走老师原来也在高校开小说课的。那我们不就是同行了么。我请走走老师把她的讲稿发给我看看,道理很简单,我也要坐在讲台上,我也要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小说该如何“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就想知道走走老师是如何讲的。我已经把走走老师的书稿读完了,现在,我正式地把它推荐给热爱写作的年轻人。我想这样说,这本书来自走走一个人的“法自然阅读”,它打开的是走走老师的小说世界,说不定也就是你的小说世界。
(此文系《无声的细节:小说的“读到”之处》一书序)
图片
《无声的细节:小说的“读到”之处》,
走走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作者:毕飞宇
文:毕飞宇图:视觉中国编辑:周怡倩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