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产业也有短板,专家共话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

马铃薯是我国四大主粮之一,种植面积约7500万亩,年产1.2亿吨,售价1200元/吨左右,产值1440亿元,马铃薯产业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山东是薯业大省,常年马铃薯种植面积250万亩,总产可达700万吨,产值112亿元左右,马铃薯在品质、产量、产业化水平等方面亮点突出。
如何让优势产业亮点更亮,产业更强?
“聚焦产业需求抓攻关,着力推动提质增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让产业保持持久优势。”山东农学会秘书长张希军介绍,适逢春季马铃薯收获之际,学会特邀请各路专家齐聚马铃薯之乡滕州市,为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图片
二季作区种植面积最大
滕州问题具有代表性
“滕州市马铃薯春秋两季种植面积达65万亩,产量210-220万吨,年产值约59亿元,是全国马铃薯二季作区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单价最高、效益最好的县(市),也是山东省马铃薯产业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因此探讨滕州马铃薯产业的问题,相当于讨论山东马铃薯产业的问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马铃薯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济南综合试验站站长董道峰研究员,在肯定滕州马铃薯产业优势的同时,也提出了产业发展面临的市场、品种、病害等多个问题。
图片
山东农学会秘书长张希军(中)在主持讨论。
空档期市场优势遭到冲击
“近几年,云南、贵州、陕西的马铃薯种植发展速度很快,给滕州马铃薯产业带来一定冲击。”董道峰说,“滕州马铃薯一年两茬,都赶在全国马铃薯的空档期,这正是滕州马铃薯能卖上好价钱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这种优势近年来受到了云贵和陕西马铃薯的冲击。”
首先是云贵的马铃薯,上市时间在四月份左右,与滕州春季马铃薯上市时间差不多。而且滕州是覆膜种植,云贵是陆地种植,成本要低得多,并且云贵地区种植面积大,上市量大。再就是陕西榆林的马铃薯,该地区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都不次于滕州马铃薯,其上市时间处于全国马铃薯价格的第2个高峰即8月中旬。我国大部分地区如内蒙和甘肃等地马铃薯大规模上市时间在9月份,榆林马铃薯价格、产量双高,这几年种植面积发展特别快,目前已有50万亩。榆林马铃薯对滕州库存土豆冲击很大。
怎样化解市场冲击?
董道峰建议,一方面可以选育、种植品质更高的马铃薯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想办法节本增效,例如,大力推广二膜栽培,在保证产量、品质的同时,提高种植机械化程度,减少人工投入。
连年种植土壤出现病态
“滕州是马铃薯种植老产区,已种植了30多年,重茬种植现象严重。另外,由于薯农都有大肥大水的种植习惯,导致多数土壤出现富营养化,50%的地块出现酸化、盐化,板结严重,有益微生物匮乏。疮痂病、黄萎病、黑痣病、黑胫病、线虫病等土传病害逐年加重,薯农陷入了‘为追求产量多用肥、药——土传病害发生严重导致产量降低——加大肥、药用量追求产量’的恶性循环。”滕州市农业农村局蔬菜站站长马海艳说。
针对马海艳反映的土传病害问题,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薯类体系岗位专家张剑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马铃薯土传病害严重,与多年重茬种植,肥、水、药不合理施用有关,也与种植品种单一有很大关系。
“滕州目前主要栽培的品种是Favorita(俗称荷兰土豆),这个品种在当地已种植了30多年,说明这个品种特别适合当地种植。不过一个品种在一个地方长期种植,很容易带来土壤根系微生物的变化,继而引发土传病害。”他建议当地加强品种筛选引进力度,引育适宜种植的备用品种,从而降低种植风险。
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
会上,马海艳还提出一个马铃薯种植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滕州人多地少,当地农民人均土地面积只有0.8亩左右,一些大中型机械无法使用。目前,在种植环节,下种100%靠人工。收获前期马铃薯易磕伤、破皮,需要工人用镢头刨出来。收获后期,虽然可用小型田园机械刨出来,但也需要人工捡拾、分级、套袋、装箱。这几项算下来,每亩人工费用在1500元以上,且仍呈上升趋势。
“我们当地也存在马铃薯种植人工成本高这一问题。”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所高级农艺师杨小华说。
杨小华2013年便加入山东省薯类产业技术体系,目前主要从事马铃薯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她告诉记者,当地种植老龄化严重,缺乏青壮劳力,人工成本高。马铃薯收获季节,一个工人一天干6-7个小时,人工费高达280-300元。种植户迫切需求中小型种植和收获机械。“较之玉米、小麦和水稻,马铃薯机械化程度差距较大。从全国的统计数据来看,马铃薯种收机械化水平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随着马铃薯主粮化的推进,国家也加大了马铃薯机械化的研发投入。”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学院高级工程师、农业农村部黄淮海现代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山东农业机械学会收获专委会秘书长邸志峰说。
图片
专家们在热烈讨论。
品种引进盲目跟风现象严重
会上,杨小华还特别提到薯农引种时的盲目跟风现象。
“不少薯农去买薯种,对方推荐一下,往往会没了主意。等种植以后,才发现这个品种并不适合自己种植。”杨小华说。
对此,滕州市新型薯业协会秘书长许西东也有话说。
“种植户大多对种子都不是特别了解,种什么主要随大流。有些农户一家有好几种不同的土质,但在选种的时候,仍然会选单一的品种,而不是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许西东说,受利益驱使,不少经销商推介品种、肥料、农药时都会夸大其辞。一些人还会打着补贴的旗号,忽悠老百姓进行套餐用肥、用药,往往造成肥药过量。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同时加大对种植户的培训力度。
 “现在的薯农多是留守妇女、老年人,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限。目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要离家7天以上,一般薯农都无法接受。但要提质增效,就要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就必须多层次地对他们进行科技培训。”马海艳说。
 “品种,适合才是最好的。” 山东省马铃薯协会会长姚德常对品种的选择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滕州最适合种的还是荷兰土豆。一来当地薯农对这个品种比较熟悉,有较为成熟的种植技术。二来,当地生产的荷兰土豆,在上海等地特别受欢迎。
“上海人喜欢吃土豆丝,2022年,上海市政府曾委托第三方到滕州来调研,对方坦言,我们种的荷兰薯淀粉含量低,炒出来很脆,有一种清香,上海的消费者对滕州土豆很认可。我觉得既然滕州土豆以菜薯闻名,完全可在菜薯上做文章。”姚德常说。
做强产业还需强链补链和延链
深加工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但是滕州马铃薯干物质含量低,单价高,就地取材进行简单的淀粉加工,显然行不通。针对此况,与会专家给出了不少建议。
“在城市,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净菜的需求越来越多。”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工程学院采后果蔬贮藏保鲜团队成员、山东省薯类产业创新团队保鲜加工岗位成员董田田抓住滕州马铃薯更宜作菜薯这一特点,建议可做净菜文章。
山东省农科院农产品所果蔬加工与贮藏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食药同源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王延圣研究员则建议深挖马铃薯的主食化应用和保健功能,开发更多功能性主食产品和保健饮品等。
相较于两位专家的建议,滕州市北大仓面粉有限公司(下简称“北大仓”)已将马铃薯深加工付诸了实践。公司参会人员介绍,他们利用滕州市场现在买全国卖全国、加工原材料源源不断的优势,于2021年建设了马铃薯深加工车间,利用残次薯生产马铃薯淀粉。2023年生产车间正式运营。今年,经过改进工艺,在不除杂的情况下,他们的出粉率可达9.5%。
“接下来,我们将在资源化利用上下功夫,利用马铃薯深加工产生的薯渣和汁水制作生物肥,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北大仓与会代表说。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姬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