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丨大清光绪年制款黄釉奓斗:当色彩与地位挂钩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不仅是美的表现,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古人认为,黄色代表着中央,是天地的象征,因此黄色作为皇家御用的颜色,被赋予了浓厚的等级色彩,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平民百姓不得随意使用。
据《明英宗实录》卷一六一载:“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黄釉,可见当时黄色受皇家珍视的程度非同一般。
河南博物院藏有一件“大清光绪年制”款黄釉奓斗,清代瓷器,高9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5厘米。
图片
这件黄釉奓斗,无论从造型还是釉色上都堪称佳作。敞口,斜长颈,鼓腹,圈足,尤其是内外皆施满黄釉,按照清宫规定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三人配拥有此类器物。奓斗底足内六字楷书“大清光绪年制”款,为清晚期景德镇官窑制品,整体造型优美,釉色亮丽,实用性与观赏性俱佳,历经岁月洗涤,光泽不减,诉说着光绪时期皇家生活的奢华与典雅。
在古代中国,黄色釉瓷器,一直专属于皇帝,民间禁用。我国传统的黄釉,是一种低温釉。明、清两代的黄釉,都是以铁为着色剂的铁黄。清代康熙时发明的锑黄,是作为黄色釉上彩使用的。《南窑笔记》记载:黄色用石末、铅粉、入矾红少许配成。清朝,由于统治集团的需求,上行下效,瓷器烧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使瓷器艺术焕发异彩,也使奓斗的发展耳目一新。奓斗的质地更是广泛而多样,除了常见的瓷质之外,还有玉质、玻璃质、漆器等。这件“大清光绪年制”款黄釉奓斗,造型干净典雅,釉色莹润,“简约而不简单”。
专家解读
据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文博专业硕士研究生杨晓燕介绍,黄色在明清时期被赋予了浓厚的等级色彩,黄釉瓷是皇家地位至高无上的一种体现,被宫廷所垄断,有着严格的使用规定。到了康熙时期,民间已不许私自生产黄釉瓷器,黄釉瓷都是官窑器。这些黄釉瓷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用瓷、祭祀用瓷以及陈设欣赏瓷。
作为生活用瓷,清宫对黄釉瓷的使用要求非常严格,即使在皇室内部对黄釉瓷器的使用也有着详尽的规章制度。清代规定,里外黄釉龙纹为皇帝专用。《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黄釉白里器,贵妃、妃用黄地绿龙器,嫔用蓝地黄龙器,贵人用绿地紫龙器,常在用五彩红龙器。”由此可知,在皇室成员中,能使用和拥有内外纯黄釉器的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三人,黄釉瓷器在皇室成员内部中也依然是等级制度的象征。
黄釉瓷器作为祭祀用具始于明嘉靖年间。在皇室看来只有“自己”和“天地”才能够配得上享用黄釉瓷器,由此可见黄釉瓷器在皇家心中的分量。
除了作为日常生活用瓷和祭祀之外,黄釉瓷器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陈设欣赏。瓷器作为陈设欣赏古已有之,只是到了明清时期更甚。陈设瓷作为清宫陈设把玩的佳品,更是点缀宫廷的一道风景线。
版权声明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