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裁恐无效,中方出手反制

图片
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欧美总以为中国产品离开欧美市场就没有办法存活,不断地对中国出手,不光再次举起301的关税大棒,同时更是表态,美国将不允许中国第二次冲击。
同时就连欧盟以及加拿大等都跃跃欲试要下场和中国较量。美国这是要吹响“与中国决战”的号角?而在关键时刻,中国更是拿出杀手锏作出反击,中美新一轮的对抗,美国将再次以失败而收场?
01.“与中国决战”开始
挨打、挨饿、再到挨骂,这是中国发展的心理路程,而今天美国再次举起围攻中国的大旗,而欧盟和加拿大都在跃跃欲试,美国这是要毕其功于一役。
图片
在中俄正在商讨贸易合作的同时,美国却频频传出不一样的声音。那就是加大对中国的制裁力度。从中国产能过剩到中国电动汽车的威胁,可以说,美国为了打压中国使出了浑身解数。
所以我们就看到美国祭出了最大杀器,那就是美国的301调查大棒,要知道,曾经的日本在如日中天的时候就是倒在了美国301关税大棒的道路上,而现在美国更是将这种手段放在了中国身上。关税从25%提高到100%,可以说,美国这是要彻底的断绝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而这或许只是开始。要知道,在欧美集团里边,美国历来是核心,更是号令。以前美国是让自己的盟友冲锋陷阵自己站在后边摘取果实,而现在美国自己带头冲锋,可以说,美国这个力度是非常大的。
而且除了美国以外,美国正在大力的扶持以及威逼利诱的方式让自己的盟友一同加入到美国贸易现在的大军中来。要知道,即使是2018年也只是美国对中国单方面的贸易战,而现在美国是号召整个西方集团出手。
图片
而且作为美国盟友的加拿大已经表示,将考虑提升中国的电动汽车的关税。而除了加拿大的表态以外,欧盟正在围绕这一话题进行博弈,并且欧盟更是推出了试探性的政策,那就是对中国的马口铁发动反倾销调查。
可以说,美国的排兵布阵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而且美国的出手不光是在电动汽车产业,更是在美国领先的半导体产业也发起了攻势。那就是首先禁止了中国企业的检验检测权限,同时又收回高通和英特尔的出口许可,同时更是和欧洲一起砸出810亿美元用来发展半导体产业。
也就是说,即使现在美国半导体产业领先的情况下,美国也不打算给中国半导体留下任何的生存空间,而且即使违反世贸规定,美国也要彻底的堵死中国的发展。
而这一系列的出手都在说明一点,那就是美国越来越不可信。要知道,无论是高通还是英特尔的出口许可,其实都是中美旧金山会谈的以及之前会谈的成果,现在美国突然变卦,则说明美国不但不再遵守承诺,甚至要彻底的撕破脸了。
图片
而且要知道,今天美国的这一系列出手其实都是在美国发出中国产能过剩言论以后作出了战术攻击,而近日美国再次发出惊世骇俗的言论,那就是美国再次表示,中国太大了,中国自己管不住自己,美国不想受到第二次冲击。
而这也就是说,美国或将再次发起比这些贸易对抗更加猛烈的攻势,而这个会来自哪里其实并不好说,但是从最近全球发生的事件来看,现在的美国已经有些丧心病狂了。而对于我们来说,则不应该对美国有太多的耐心。
02.中国强势反击
吃着中国的饭,却要砸中国锅这是非常不能忍受的。既然美国对中国产业链和商品出手,那中国就要以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图片
在欧美将中国商品拒之门外的时候,中国则对产于欧美的共聚聚甲醛进行了立案调查。而这个调查就非常的明确了,要知道,全球这个产品的总产能就只有178.5万吨左右,而在中国就占据了59万吨,剩下的则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地。
而且这个产品最主要的产品就是汽车零部件以及医疗器械方面,而代表性企业就是欧美的杜邦和塞拉尼斯。
而我们知道,现在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汽车零部件的大量需求,这对于欧美企业来说本是利好,因为市场突然扩大了。而此时中国的突然出手,就是在告诉欧美,商业贸易合作才是本质。
图片
再说了,中国14亿的市场,并不是没有欧美的商品和企业。而且相比较中国的电动车,德国的汽车以及法国的奢侈品等都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而这些真的是非要不可吗?
而且即使是半导体芯片技术,我国相关的团队也已经研制出第三代的“玻璃穿孔技术”而这也被看作是硅基芯片的替代,可以说,今天的我们早就已经在各方面都做好了准备。
不管是美国对我们芯片产业的再围堵,还是美国对我们电动汽车产业发起的反击,这一切都在我们的预期之中,而我们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图片
而对共聚聚甲醛的反倾销调查,这不仅展现了我们在这方面技术的成熟,同时也是在告诉欧美西方在全球贸易中,中国捍卫自己利益的决心。同时也是在告诉还在犹豫的欧洲和加拿大,别跟着美国蹦跶,毕竟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
而对于我们来说,该出手的时候就应该坚决的出手,该反击的时候就不能犹豫,毕竟你让一寸,欧美只会更进一尺,只有让他们感受到疼痛,他们才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信息来源: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中国商务部对原产于欧美等地进口共聚聚甲醛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加拿大考虑提升中国电动汽车关税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