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馆校共建 助乡村中学成全国示范校

广州市南沙区大岗中学坐落在大岗镇的一处山坡上,从山顶向下俯瞰,乡镇还保留着不少水乡田园的风貌。这所乡村中学创立于1956年,坚持科学教育的历史却已达30多年。如今,科学教育成为学校的一张靓丽名片,学校是广州市科普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学校学生在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比赛、人工智能、四模一电、小小科学家中小学生科学实验活动等比赛获国家、省、市、区的200多个奖项。2022年,学校还成为中国科学技术馆“科学馆里的科学课”首批全国示范校、广东省高中通用技术教研基地学校。
“双减”后的空间拿什么补位,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有委员就对“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问题提出提案。大岗中学为何能在科学教育上长年坚持?“双减”下,学校又是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记者来到学校实地探访。
图片
科教老师:馆校共建让农村学校获得科普资源
大岗中学的校园内处处都洋溢着科技感,学校里有生态标本馆、地震监测台、气象台、VR实验室……各类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设备应有尽有。
“能够让学生在科学教育中享受快乐,是学校非常看重的事情。因为拥有比较多的科普资源,所以学校如今还是广州市科普基地。现在学校还承担着广州市科协、南沙区科协的科普游,学校的很多场馆都是对外开放的。”负责大岗中学科学教育的老师冯君锡告诉记者,学校虽是一所乡村中学,但科技教育一直是学校的“名片”,并有着悠久的传统。
早在30多年前,大岗中学的一位生物老师就带领学生连续10年研究大岗镇的蝴蝶种群和数量。他指导学生制作各类蝴蝶标本,并依靠这些标本和研究成果,带领学生参加第一届中学生全国科技创新比赛,荣获一等奖。这一荣誉为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奠定了基石。这位生物老师退休后,冯君锡接任了他的岗位,又在学校的科学教育上坚持20多年。
学校何以能30多年如一日坚持开展科学教育?冯君锡表示,这首先是因为多任校领导都非常认可科学教育理念,其次是老师积极配合开展科学教育,而大部分学生又都喜欢各类科技活动。“当然,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联系科普单位,开展馆校共建。作为乡村学校,我们本身没有多少科教资源。所以我们从2014年就对接广州市科协的青少年科技馆和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中心,依托它们丰富的科普资源,我们会带学生定期去参观这些科技场馆,青少馆每年的科普主题都不一样,每次都能长新见识。而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中心每年也会请他们的科普大篷车来学校1至2次,大篷车有很多新奇的科普设备,这都让同学提升了自己的科学素养。”
图片
冯君锡表示,馆校共建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带来很多积极影响。首先,这样可以丰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真实的科学展品、标本等,拓宽学习视野;第二,这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通过实地参观、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第三,真实的场景和互动更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第四,学生可以进行跨学科学习,有助于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生进行综合的科学探究和思考;最后,馆校共建也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冯君锡介绍,学校每年都会组织科技节,学校还有30多个社团,其中科技类社团达到10个,分别关注人工智能、生物、物理、化学等等,“近年来,学校来了很多科技‘大咖’,有多位院士前来演讲,这对孩子们的成长帮助很大。说实话,这其中不少是‘馆校共建’为我们提供的资源。”
大岗中学的高三学生罗世恒告诉记者,“双减”之后,大家课后的时间更多,学校又增加了很多新的科技教育活动,比如科技大篷车,前往参观科技馆、天文馆等等,“虽然读高三,我仍然对科学比较感兴趣,每个星期的社团科学活动仍会尽量参与。”
图片
罗世恒的兴趣是人工智能,他自学了 Python系统,还结合人工智能,做了一个模拟智能农业大棚。
“我的作品参加了广州市的科技创新大赛,还拿到了不错的成绩。这对我是很大的荣誉,也激励我不断在科学领域深度学习。”罗世恒说:“尽管高三的学习压力较大,但我对科学的发展还是很关注的,每次看新闻,我都会留意最新的科技进步。”
学生:科学教育带来“个性化学习”
而在城区,“馆校共建也在助力学校的科学教育。
图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荔湾实验学校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自开校以来就以科技教育为学校品牌特色,重点打造人工智能学科项目,培养学生具有人工智能技术的科学素养为学校发展定位,对学生的影响跨度是从一年级到九年级覆盖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馆校共建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通过共建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科学大咖,科学展品和实验设备,了解科学原理和应用。同时,馆校共建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负责人表示,“馆校共建”后,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科技馆、科普基地等资源,开展更多富有创意和实践性的科学教育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参与科普讲座和实验演示等。同时,学校还可以与科技馆共同开发科学教育课程和教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科学教育资源。这些措施都可以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该校808班的学生谭文勋表示:“‘双减’之后,我接受的科学教育分两部分,一部分在课内,一部分在课外。在学校,物理课,信息技术课与人工智能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科学技术的平台。在课外,我组建了一个创意机器人社团,在开展社团活动的时候,我们会拼搭一些机器人套件,这培养了我的科学思维,了解到课内学不到的知识,增加了团队协作的能力,也使我们得到了锻炼。”
谭文勋说:“我现在感觉到更加自由,因为科技活动能使我们做到‘个性化学习’。”
推进涉农区域学校科学教育
记者了解到,自2001年至今年4月,广州共认定市科普基地225家。近两年,广州市科普基地开展各类科技教育活动服务中小学生超过400万人次,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探索搭建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科普基地与学校共建,助推广州在“双减”工作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
图片
其中,广州青少年科技馆还不断推动馆校共建,以中国科学技术馆发起,依托科技馆展览资源、联合社会力量共同推出的系列科学教育品牌活动——“科技馆里的科学课”在广州地区示范落地为例,广州青少年科技馆在中国科学技术馆指导下协同开展“院士科学人文课” “青年科学家科技前沿课”与“科学基础课”等系列活动的基础上,高标准高要求面向广州市各科研院所、高校和社会机构征集到首批16个科普研学共建单位和48项科普研学课程。经过签署《共建框架协议》,共建单位在为期2年的共建期内将义务为广州青少年科技馆提供科学课服务,对全国示范校开放科普基地,共享科普研学资源。从2024年5月开始,科普研学共建单位多项研学课程陆续登录广州青少年科技馆,为示范校学生及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科普教育服务。
近年来,广州持续打造“珠江科学大讲堂”、“我身边的科技大咖”、科普“五进”等品牌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来到学校分享专业科普知识。2024年,广州市科协计划举行100场“院士专家校园行”科普讲座,实现全市11区全覆盖,其中涉农区域学校讲座逾70场,进一步推进科普服务均衡普惠,为赋能“双减”工作探索“广州样板”。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