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收割全世界,却为何唯独割不动中国?

最近一段时间,拜登政府宣布对中国新能源产业进行打压,尤其是对中国的新能源电动车进行打压。从宏观面来看,这是拜登政府对中国的优势产业进行打压,但从微观面去看待这个问题,实际上美国的制裁几乎不可能对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产生太大影响。
比如新能源产业中最重要的两个产业,新能源电动车以及动力电池,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几乎为零。比如国内的锂电池生产厂商国轩高科美洲业务副总裁就表示,中国对美出口的锂电池主要用于商用车,只有少量电池用于美国的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并且比例极低,可以说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而在新能源产业问题上,同样存在着类似情况。今年一季度,中国唯一一个向美国出口新能源电动车车企只有吉利,总量仅为2200辆,占中国新能源对外出口总量的0.5%。换句话来说,拜登政府这一轮对中国新能源电动车的制裁行动,实际上依旧是象征意义高于实际意义。
图片
拜登
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美国要对中国的新能源电动车进行制裁?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可能还是和美国割不了中国的“韭菜”有关。这个“韭菜”有两重含义,一重是中国的优势产业,二是美国没办法掠夺中国的金融资产。
一方面美国动用霸权手段收割其他国家的优质资产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远的如日本东芝事件以及法国的阿尔斯通事件。
近的就说现在。自2020年以来,美国试图再次推动全球优势产业回流美国,其中就包括尖端半导体以及新能源产业。
从2020年开始,美国就开始推动新一轮的美元潮汐,利用美元升值大量收割其他国家的优质资产。与此同时,随着拜登政府推出“通胀削减法案”,推动全球高端制造业回流美国,以达到让美国再工业化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像是台岛内的台积电、韩国半导体产业龙头企业三星半导体,都受到“通胀削减法案”的影响,被迫前往美国建厂。
图片
但是,中国在这一轮美国的收割中岿然不动,制裁中国的高端芯片制造业,那中国就“独立自主”,自行攻关。美国试图在本国建立新能源产业链,但不论在技术、质量还是价格上,都无法和中国竞争。
然而美国又抓不住中国新能源电动车产业的把柄,美国市场也更不是中国新能源电动车的主要市场,美国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最终想来想去,美国只能拿出一个所谓的针对性制裁措施,最大的意义就是在告诉全世界,美国依旧是世界老大,可以对中国进行制裁。同时给西方盟友做一个“样板”,号召盟友们跟上步伐。
另一方面,美国没办法通过美元潮汐对中国进行金融收割。这里先说一个观点,美国的这一轮金融潮汐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中国,但实际上并没有对我们产生影响,甚至让我们被动获利不少。
美国这一轮从2020年开始的对全球的金融收割,实际上是分好几个步骤。先是疫情导致美国在没有让韭菜长好的情况下,提前进行收割,导致没能割到多少韭菜,撑死也就拉爆一些体量非常小的国家,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没有受到严重影响。
图片
中美对抗
但随着俄乌战争爆发,美国开始不断提升加息幅度,受到这双重因素的影响,欧洲的国际资本开始加速外流。但是,美国大水漫灌过度,就算把欧洲割完一波依旧没办法堵上缺口,所以从上个月底开始,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也成了割韭菜的对象,韩元和日元汇率开始暴跌。
按照常理来说,资本为了套取利差以及寻求避险,基本都会跑到美国去,美国也由此可以完成一轮收割。同时美国还可以逼着中国为了保证汇率,拉高利率,从而打击中国的对外出口。但实际上中国非但没有保汇率,反而主动降息,就差明说美国尽管放马过来,不过很明显美国的这把镰刀在中国头上,就是割不动。
甚至根据《联合早报》报道,部分国际资本除了跑到美国之外,还有不少国际资本流向了中国。根据全球主权基金投资平台发布数据显示,中东六国的主权基金,从去年开始就大量进入中国,去年和今年中东国家对中国的的投资也呈现出大幅增长趋势。除此之外,自俄乌战争爆发之后的2022年,欧盟对华投资也出现大幅上涨,同年对华投资增长123.7%。
图片
即便是到了2023年,美国的对华遏制呈现出白热化的趋势,但作为欧洲经济领头羊的德国,其对华直接投资依旧保持高增长,增长4.3%,超过90%的德国企业在中国有商业往来。换句话来说,美国在这场美元潮汐中,不仅仅未能对中国实现收割,反而导致中国在这一轮美元潮汐中反向获利。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是自2020年以后美国频繁发动对华制裁的底层逻辑。在过去,美国向来都是羊养肥了就宰,把日本、法国、韩国等国优势产业“收归美国”,做无本万利的生意。但到中国头上开始行不通了,因为中国不仅体量大,同时我们也有应对美国收割的绝活,所以割不动的美国不断推出各种制裁措施,妄图以此打击中国发展,驱赶国际资本撤离,达到部分“收割”的目的。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