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观察玉米蛇、成都壁虎,中科院成都分院公众科学日开启奇幻之旅

5月21日,位于兴隆湖畔的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格外热闹,数百名成都中学生及社区居民相约于此,一起体验一场科学的奇幻之旅。
自2005年起,每年5月的一个周末,中国科学院100余家科研院所和3所大学都会“打开大门迎客人”。开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等高端科研设施;开展科普讲座、实验演示、互动体验、科普剧等覆盖多个学科领域、形式丰富多样的“硬核”科普活动;以院士为代表的一线科技工作者在真实科研场景中与公众面对面……
中国科学院第20届公众科学日成都分会场活动今日正式开启。
图片
与科学“零距离”接触
一位科研人员将一条玉米蛇盘在手上,越来越多的学生围了过来。
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爬科普展示区,现场科研人员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当天在现场的几条蛇,平日里都养在成都生物所里,“性格都比较温顺。”现场科研人员向市民和学生科普蛇类知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蛇就像刻在人类基因里的恐惧物种,但蛇类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恐怖。如果在野外遇到无毒蛇,不用驱赶,它自己就会跑。如若碰到毒蛇,就尽量避开,不要去挑衅,它也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图片
现场一个名为“成都壁虎”的标本吸引不少人的目光。
据悉,成都生物所科研人员在办公楼里发现壁虎,最初以为它是一个常见种,后来通过仔细研究,确定它是新物种。因为模式标本发现于成都生物所,为了纪念成都生物所老前辈们对两栖爬行动物学的贡献,科研人员就用成都生物所英文缩写“cib”作为新种的种本名,中文名为“成都壁虎”。
今年生物所还设置了植物标本及种子资源科普展示区。展示的植物标本大多是日常生活中就能见到的物种,例如绣球、金丝梅等。
现场,科普读物《成都市外来入侵植物》引得不少人争相翻阅。“一提到外来植物,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它们都是不好的,会对我国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这是混淆了外来植物和入侵植物的概念。”现场科研人员告诉记者,合理引进和应用多样化的植物,可以为崭新的生态环境增添活力,扩充绿化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成都有一些合理引入的外来植物。例如公园里常见的葱莲和韭莲,产自南美洲,被引入后成为(城市中的)观赏性植物。
参与活动的公众还将参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山地灾害链综合实验模拟平台以及科学长廊等,汲取科学养分、感受科学家精神;还能跟着科学家们了解观测太阳的“火眼金睛”,了解高能宇宙,并聆听科学微课堂,了解生物医用材料和国家级数字会议系统相关知识。
图片
图片
院士与成都学子分享成长感悟
“请问周院士,你过往的人生中,哪个选择最重要?”
“选择考大学,并成功考上了大学。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
……
当天下午,在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学术交流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周绪红为成都数百名学子作主题报告,分享自己成长成才、探索科学的经历,激励学子们不断攀登科学高峰。
“说教没有任何意义,我只是想用自己的经历给大家一点启发。”回述自己的经历,周绪红说,正是因为选择考大学,自己与岳麓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段经历不仅给他在学术方面给予指导启发,还培养了他对科研的热爱和自信。
现场,周绪红勉励同学们“勤奋努力,持之以恒”,在学习中“惜时如金,跬步千里”,以“人一能之我十之,人十能之我百之”的恒心和精神,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编辑 李钰仪